語言學術語。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副語言”指有聲現象,如說話時氣喘,嗓子沙啞或者尖溜溜,吃吃笑,整句話帶鼻音,某個字音拉得很長,壓低嗓音打喳喳,結結巴巴說話不連貫等等。這些是伴隨話語而發生或對話語有影響的,有某種意義,但是那意義並非來自辭彙、語法或一般語音規則。廣義的“副語言”指無聲而有形的現象,即與話語同時或單獨使用的手勢、身勢、面部表情、對話時的位置和距離等等,這些也能表示某種意義,一般有配合語言加強表達能力的作用。

  英國人提到“副語言”,往往用於狹義;美國人提到“副語言”,往往采用廣義,也叫做“體語”或身勢語。

  關於有聲的副語言,美國的G.L.特拉格(1906~ )最早提出瞭定義。1958年他指出,副語言現象不屬於語言,不能歸入音位系統。這個定義許多人討論過,但是什麼才是副語言,至今沒有一致看法。1974年,英國D.克裡斯特爾指出,音高、重音、“音渡”,這些音位應屬於語言,但是發音時提得特別高,念得特別響,拉得特別長,還有其他一些超音段效果,應屬於副語言。1964年,N.N.馬克爾說,一個人的音質會表現出他的體格特點和行為特點。1966年,P.H.普塔西克和E.K.桑德爾說,從嗓音可以測出說話人的年齡。但是這些語言特征與音位不同,難於嚴格分類,更難於下嚴格的定義。

  一個人非但有言談,還有舉止。按廣義看法,舉止就是無聲的副語言。1959年美國E.T.霍爾指出下面這些常見現象:一個人傾聽別人說話時,會望著那人的臉,尤其是他的眼睛。為瞭表示註意,聽話人會輕輕地點頭,或者說 hmm。如果哪一句話他很同意,點頭就點得很深。感到懷疑,他會揚起眉來,或者兩個嘴角往下搭拉。要是不想再聽下去瞭,他會把身子挪一挪,把腿伸一伸,或者移開視線,不再註視說話人。關於諸如此類的現象,50~60年代美國有些人如R.L.伯德惠斯爾、J.法斯特等做過比較細致的研究。

  用手勢和身勢表示意義的方式,全人類基本上相同,但仍略有民族之分。搖頭表示不贊成,點頭表示同意,似乎沒有例外,但是在一些阿拉伯國傢裡,把頭從這邊轉到那邊,卻是表示同意。趙元任指出,向人招手叫他前來,中國方式與外國不同。中國人掌心向下,手指向內擺動;外國人掌心向上,手指向內擺動。由此可見,副語言有一部分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約定俗成,並非都出於本能。

  身勢語、手勢語能加強有聲語言的意義,例如一邊說“不對”,一邊使勁擺手。但是副語言也能改變有聲語言的意義,例如用正常語調說”佩服”,那是贊賞;如果“佩”字起點特別高,終點特別低,中間又拉得很長很長,那就分明有諷刺之意瞭。語言有真有假,副語言如語調、面容等作為思想感情的表現卻較為真實,因為往往是不自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