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F.de索緒爾影響而出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主要流派之一。這個學派的產生以1931年哥本哈根語言學會的成立為標誌,它的創始人和主要理論傢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語言學教授L.葉爾姆斯列夫。早期的理論傢還有H.烏爾達爾(1907~1957),以及對理論的建立間接作出貢獻的V.佈藍達爾(1887~1942)。學派的規模很小,成員大多是北歐的一些語言學傢,活動地區基本上限於哥本哈根。學派的機關刊物叫《語言學文獻》,創刊於1939年。

  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叫做“語符學”。20世紀30年代初,葉爾姆斯列夫和烏爾達爾研究語音學和音位學的問題,提出瞭“音聲學”理論,接著又把它發展成為一般性理論。為瞭強調跟以前的語言學截然不同,他們把自己的理論定名為glossematics(glossa在希臘語中是“語言”的意思)。語符學的基本設想由烏爾達爾寫成小冊子《語符學大綱》,1936年在哥本哈根國際語言學大會上散發。其後不久,烏爾達爾往希臘工作,繼續創建理論的任務由葉爾姆斯列夫獨自擔負。他的論著頗多,代表作是《語言理論基礎》(1943),因用丹麥文寫成,讀者不多。1953年這本書有瞭英文譯本,語符學才為更多的人所註意。

  理論要點 葉爾姆斯列夫批評傳統語言學缺少統一的科學研究原則,因為它所研究的是語言的生理、心理、邏輯、社會、歷史等方面的表現,而不是語言本身。他同意索緒爾關於“語言是形式,不是實質”,“語言是價值的系統”的論斷。他主張把語言從物理方面的聲音和心理方面的語義抽象出來,並且擺脫語言對社會的依存性和語言歷史演變的因素,以便集中研究語言的內在結構。他的方法論的基礎是R.卡納普的符號邏輯。他要建立“語言的代數”,用一套形式的定義來描寫語言。

  葉爾姆斯列夫認為,語言的內在結構是各級要素共同構成的關系網絡。為瞭確定語言的基本要素,他把語言成分分為“內容”和“表達”兩個平面。這兩個平面又各分為“形式”和“實質”兩層,“形式”是結構關系,“實質”是體現形式的語言外的實體(一方面是聲音,另一方面是意義)。語言學隻研究形式,包括“內容形式”和“表達形式”。這兩種形式各有自己的最小要素,叫做“成素”。“表達形式”的成素是音位或音位特征;“內容形式”的成素是語義特征,例如“父親”這個詞的語義特征包括"動物"、"人"、“男性”、“親屬”、“一等親”(區別於叔伯)、“上代”等。成素不同於符號。符號是內容和表達相結合的雙面體,成素卻是單面體,它為數有限,但能構成無數的組合。內容形式和表達形式的成素通過“接換”,能結合成為既有內容又有表達的符號。語言歸根到底是一套成素。

  另一方面,葉爾姆斯列夫在語言中區分“序列”和“系統”。“序列”是詞、短語、句子等形式結構。符號的序列包含內容平面和表達平面,兩者都由系統中的要素構成。序列的成分之間,系統的大類、小類、要素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這關系視關系主體的性質而定,分為兩類:不決定於其他價值的叫“常體”,受其他價值制約的叫“變體”。關系不外乎3種:兩個常體間的關系叫“相依”,一個常體和一個變體間的關系叫“決定”,兩個變體間的關系叫“群集”。這3種類型能夠包括語言中的全部關系。語言歸根到底是一套形式要素的關系的總和。

  哥本哈根學派試圖通過成素和關系來說明語言的內在結構,揭示語言的表達平面和內容平面上以及這兩大平面之間各個形式要素的依存關系的網絡。他們認為,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來描寫語言以外的其他符號系統。

  學術影響 哥本哈根學派的語符學十分抽象,方法上多主觀成分。50年代初有人用它來分析法語和西班牙語,並不成功。但是,這種理論盡管很少實際應用,卻代表著人文科學和精密科學相結合的趨勢,而且它把好些學者的想法綜合為統一的、一貫的理論,這就使得哥本哈根學派成為當代語言學的重要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