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全

  京韻大鼓藝人。原名劉毅民,河北深縣人。幼年從父親學彈三弦,唱木板大鼓。後到天津,拜盲藝人王慶和為師。出師後,曾為盲藝人宋五(玉昆)擔任伴奏,又拜木板大鼓藝人胡十(金堂)為師,學唱一些短段。20歲前後,曾在天津學唱京劇,並並到上海搭班演唱。一年後重返天津,拜木板大鼓藝人霍明亮為師,在為霍擔任長篇大書三弦伴奏的同時也墊場演唱一些短篇唱段,藝業日進。由於劉寶全先後師事這三位木板大鼓名傢,在彈唱技藝方面打下瞭堅實的功底。他於1900年到北京獻藝,結識瞭京劇演員譚鑫培、孫菊仙等人,在藝術上得到他們的指教,並吸收梆子腔、石韻書、馬頭調等戲曲、曲藝形式的聲韻、唱法,吐字發音依照北京的語音聲調。同時,借鑒京劇的表演程式,形成一套適合於說唱藝術的表演技巧。這一時期,他還結識文人莊蔭棠,在莊蔭棠幫助下修訂瞭《白帝城》、《活捉三郎》、《徐母罵曹》等大鼓書詞,豐富瞭演唱曲目。經過數年用心鉆研,終於在以鄉音演唱的河間木板大鼓的基礎上,脫胎出京韻大鼓的規模。1910年,劉寶全再到天津,在四海昇平茶園登臺演唱,獲得聲譽,形成京韻大鼓的主要藝術流派──“劉派”。此後,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漢口、濟南等地演唱不輟,博得瞭“鼓界大王”的美稱。

  劉寶全嗓音天賦甚好,基本功堅實,用嗓、護嗓得法,因而聲腔甜潤清亮,音域寬廣。晚年仍能唱出3個8 度。由於他精於音律,善於創制新腔,勇於革新,逐漸形成“說中有唱,唱中有說”,“說即是唱,唱即是說”的說唱風格,把大鼓藝術敘事抒情、刻畫人物的表現能力推向新的境界。他的代表性曲目有《單刀會》、《長坂坡》、《戰長沙》、《白帝城》、《趙雲截江》、《徐母罵曹》、《大西廂》、《鬧江州》、《遊武廟》、《馬鞍山》、《醜末寅初三春景》、《百山圖》等20 多個。此外,在他擅長的多種彈唱伎藝中,以演奏琵琶、演唱石韻書、馬頭調為“三絕”。傳授和私淑弟子有白鳳鳴、譚鳳元等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