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作傢蒲松齡以山東淄川流行的俗曲小調寫成的通俗說唱作品集。1936年,路大荒將當時發現的俚曲10種和詩、文、鼓詞等蒲松齡作品編校出版,定名《聊齋全集》。後來路大荒又將收集到的俚曲和詩文等作品,加以增訂整理,於1962年出版《蒲松齡集》。其中下冊輯錄俚曲13種,稱為《聊齋俚曲集》,並對俚曲中使用的方言做瞭簡明的註釋。

  《聊齋俚曲集》包括敘事體的說唱作品《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蓬萊宴》、《俊夜叉》》、《快曲》、《醜俊巴》、《富貴神仙》、《增補幸雲曲》10種;代言體的作品《墻頭記》、《禳妒咒》、《磨難曲》3種;近於遊戲筆墨的《窮漢詞》1 種。其中《富貴神仙》與《磨難曲》都是演述《聊齋志異》中的《張鴻漸》故事的,兩種體裁不同,在蒲松齡墓碑的碑陰上記作《富貴神仙後變磨難曲》,作為一種,所以共為13種。從題材上看,有根據《聊齋志異》故事改編的,如寫《珊瑚》故事的《姑婦曲》,寫《仇大娘》故事的《翻魘殃》,寫《張誠》故事的《慈悲曲》,據《商三官》、《席方平》兩篇故事改寫的《寒森曲》、寫《江城》故事的《禳妒咒》,寫《張鴻漸》故事的《富貴神仙》和《磨難曲》。有直接創作的作品,如《快曲》寫張飛在華容道刺死曹操的虛構故事;《俊夜叉》寫一個潑辣能幹的婦女幫助丈夫戒賭的故事;《醜俊巴》寫豬八戒調戲潘金蓮的虛構故事;《增補幸雲曲》寫明正德皇帝嫖妓的故事;《蓬萊宴》寫仙女吳彩鸞與窮書生文簫相愛而同歸仙境的故事;《墻頭記》寫受兒子虐待的張老漢在王銀匠的幫助下,使兩個貪財的兒子受騙而情願奉養其父的故事;《窮漢詞》寫一個窮漢向皇天訴窮,希望改變悲慘命運的心理活動。這些作品大部分是蒲松齡晚年所作,現實性題材比較多,廣泛深刻地反映瞭封建時代的一些社會問題和傢庭問題。

  蒲松齡利用通俗的說唱形式,把一些他特別喜愛的《聊齋志異》中的故事改編為俚曲,取得瞭較高的成就。如《寒森曲》寫商三官女扮男裝殺死仇人,又巧妙地將席方平的鬥爭性格賦予商二官,使他在陰間不屈不撓地告狀,與仇人打官司,取得勝利。《磨難曲》中用很多篇幅描繪瞭貪官污吏橫暴殘虐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的慘象,塑造瞭一個與贓官做對的草莽英雄形象。這些都反映瞭作者同情人民疾苦,贊揚人民進行反抗的思想。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也較《聊齋志異》有瞭一些新的拓展。《翻魘殃》中稱贊瞭“又洗碗,又刷鍋,趕著驢兒去推磨”的新娘子。《蓬萊宴》中的仙女也被賦予瞭現實人物的品格,讓她靠勞動來維持生活。其他描寫傢庭生活的題材,在表現婆媳不和、夫妻矛盾時,也展現瞭造成這些傢庭問題的社會原因。同時,在這些俚曲中也有不少鼓吹封建道德和宣傳因果報應的糟粕,特別是《醜俊巴》、《增補幸雲曲》兩篇,趣味低下。聊齋俚曲采用淄川一帶口語寫成,吸收瞭許多民間語言和修辭方法,顯得清新活潑,與《聊齋志異》在語言上的工麗典雅形成鮮明對照。

  這些俚曲並不是案頭之作,它不僅在蒲松齡生前演唱過,而且其中的個別曲詞、曲調長期以來在山東淄川地區流傳。尤其《墻頭記》,一直是五音戲、山東梆子的保留劇目,其他戲曲劇種也曾整理移植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