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畫傢。1606年7月15日生於萊頓,1669年10月4日卒於阿姆斯特丹。年輕時在阿姆斯特丹從畫傢P.拉斯特曼習畫。17世紀初,荷蘭新興資產階級以加爾文教為國教,廢除教堂的裝飾畫和祭壇畫。可是倫勃朗受拉斯特曼影響,加上宗教畫在荷蘭富裕市民中仍有市場,因而一直對聖經題材感興趣,一生中沒有中斷過繪製宗教畫,但對這類畫作瞭世俗化的處理。約1625年,他返故鄉設畫室,從事繪畫創作和招收學生。其創作生涯大體上包括4個階段。

  萊頓時期(約1625~1631) 倫勃朗的繪畫體裁廣泛,包括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宗教畫、歷史畫等。現存的最早署有年代的作品為宗教畫《聖斯蒂芬被石塊擊斃》(約1626,裡昂美術館)。這類油畫受拉斯特曼以及烏得勒支畫派畫傢G.van洪特霍斯特的影響,采用意大利畫傢卡拉瓦喬的強烈明暗對比畫法,以加強畫面的戲劇性效果。它在人物形象刻畫方面,卻通過更深入地捕捉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來揭示其內心活動。此外,從萊頓時期起,開始繪制大量肖像畫。他一直對老年人以及各種富有繪畫性特征的人物感興趣。自畫像真跡目前估計總數在60~100幅之間。為瞭塑造具有個性特征的人物形象,畫傢耗盡畢生精力來研究面相學。這方面的探索成果,乃是他表現技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畫傢和他的妻子》

  萊頓時期中,倫勃朗把卡拉瓦喬式的明暗對比畫法加以發展,形成瞭自己的畫風,後人稱之為倫勃朗式的明暗畫法,即主要利用光線來塑造形體、表現空間和突出重點,面畫氣韻生動,層次豐富,而且富有戲劇性。早期作品雖不像後來作品那樣成熟,但已顯示出畫傢很早就致力於發掘油畫顏料本身的質感和潛力,從他那時的有些油畫作品,已經可以看到,他曾采用厚塗畫法以及在畫佈的顏料層上用筆桿刮出痕跡之類技法。

《斯托費爾斯像》

  阿姆斯特丹早期(約1632~1640) 1632年起,倫勃朗定居阿姆斯特丹,在藝術上進入成熟階段。成名作《蒂爾普教授的解剖課》(1632,海牙莫裡斯皇傢繪畫陳列館),突破荷蘭傳統的團體肖像畫的呆板程式,在構圖和人物神態上均處理得逼真而生動,因而受到好評。倫勃朗此後10年中成為該城最受歡迎的畫傢。同時期中,他還畫瞭大量肖像畫和宗教畫,其中的宗教畫主要以巴洛克風格畫成。倫勃朗在他所寫的少數幾篇文章中談到,他力求在作品中,以顯眼的人體姿態和運動來表達最巨大的內心情感。此類巴洛克繪畫中,最激動人心的為《參孫被弄瞎眼睛》(1636)。畫中的參孫之妻大利拉,因犯下傷天害理的罪行而驚惶失措,表情細膩而復雜,被有些評論傢形容為相當於莎士比亞筆下的麥克白夫人。

  年輕時候的成功使倫勃朗富裕起來。他開始收購藝術品和古董。1639年遷居一座豪華的住宅。妻子薩斯基亞為他許多作品充當模特兒。畫傢在這階段中看來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評論傢們一般認為從他當時的一些自畫像中,可以察覺其心情的愉快。但也有人指出,這類自畫像和親友肖像中,有一部分曾被搬用於他的宗教歷史畫。著名的《懷抱薩斯基亞的自畫像》(約1635,德累斯頓畫廊),據近年考證,可能是一幅進行道德說教的宗教畫。

  阿姆斯特丹盛期(1640~1648) 40年代,倫勃朗個人生活中遇到瞭一些不幸事件。生活的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在藝術上進入深化階段。1642年,薩斯基亞在兒子蒂蒂斯出生後不久病死。同年,名畫《夜巡》(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問世。畫傢進一步突破傳統的團體肖像畫程式,使它帶有風俗畫和歷史畫的性質,其目的可能是為瞭要使觀眾由此而回憶起往昔荷蘭人民反抗異族統治的革命鬥爭。“夜巡”這個名稱是約1800年才出現的。這是由於,此畫被後人塗上過厚的光油層,加上超過一個半世紀的時間侵蝕和空氣污染,以致畫面變暗,像是夜景圖。20世紀,主要是1947年和1980年先後兩次以此畫整修,把過厚的光油層除去,這樣才證實,它所描繪的確是白天情景。有人認為,它的名稱應改為“弗朗斯·班寧·科克上尉射擊手連的出發”關於此畫,過去流傳過這樣的說法:當此畫的顧主們看到完成瞭的作品時很不滿意,因為他們中間不少人被畫在不夠顯眼的部分。他們要求畫傢修改此畫,而畫傢拒絕,造成僵局,倫勃朗因而成為阿姆斯特丹上層社會中不受歡迎的畫傢。他後半輩子生活在貧病和不幸之中,似乎主要是《夜巡》這一幅畫造成的。這種假設近幾十年來經許多國傢專傢考證,已被否定,但是自畫傢去世後不久,以上傳說就開始為一些富有浪漫主義幻想的傳記傢所一再復述,為的是要渲染所謂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為群眾理解。事實上,《夜巡》這幅畫最後仍為顧主接受,畫傢也獲得瞭事先議定的報酬。此後,他仍繼續不斷接受種種重要的訂畫任務。至於40年代後期起,倫勃朗不再像在30年代中那樣受許多顧主歡迎,以致生活越來越因難,這種情況則不僅僅是為《夜巡》一幅畫,而是為畫傢畫風的改變所造成的。《夜巡》這幅畫實際上標志著第2、3這兩個時期之間的過渡。《夜巡》采用接近於舞臺效果的表現手法,使兩個主要人物處於照明的中心,顯得很突出,並好像正在向觀眾走來。這種手法加強瞭整個畫面宏偉的巴洛克氣勢。不過《夜巡》以後,倫勃朗越來越少地運用巴洛克美術那種激動不安和講究排場的藝術效果,而是熱衷於采用更加含蓄的手法去表現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這類手法當時並不流行,因而盡管倫勃朗的創新作品仍有一批賞識者,卻畢竟未為多數市民理解(見彩圖)。

《夜巡》(1642) 倫勃朗(荷)

《夜巡》

  這時期的作品《聖傢族》(1645)等雖為宗教畫,卻洋溢著世俗精神,正如馬克思所說:倫勃朗是按照尼德蘭的農婦來畫聖母的。同一時期中,他對景寫生,制作瞭《三棵樹》(1643)等蝕刻畫和一些風景素描。

  約1645年,H.斯托費爾斯來到倫勃朗的傢中,以後成為他的妻子;她的形象曾出現在他的許多作品中。

  晚年(1648~1669) 1656年,倫勃朗被迫宣佈處於變相的破產狀態。以後兩年,房子和動產均被拍賣。他的油畫買主不多,可是宗教題材蝕刻畫卻銷路甚廣,其中有一幅俗稱《100荷幣版畫》(約1649),即是由於買價高而獲得這一名稱的。1660年,他遷居阿姆斯特丹猶太人區域附近的一座小屋。同年,他充當妻子與兒子開設的一傢美術公司的雇員,因為這樣才能免於受到債主們進一步的逼債。次年,他受托繪成歷史畫《西菲利斯的密謀》。C.西菲利斯,公元69年發動過反抗羅馬暴政的起義,是荷蘭遠古的民族英雄。此畫為荷蘭歷史畫中最有紀念碑式氣派的傑作,但由於某種至今尚未弄清的原因,它遭受瞭從市政廳墻上取下的厄運,如今隻留下瞭其中的一塊殘片(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1662年,他繪成《呢商同業公會理事》(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這幅團體肖像畫非常深刻而含蓄地表現瞭因人而異的外貌和性格特征。不過,據近年考證,畫中人物並非理事,而隻是該會的幾個抽樣檢查員以及站在他們後面的一個仆人。1663年,他的傢庭遭到不幸,但是一系列折磨並未摧毀倔強的老人,他在去世前還繪出瞭一批名畫,包括《浪子回頭》、《掃羅與大衛》等。

  據20世紀60年代統計,倫勃朗留下的作品包括約600幅油畫、350幅蝕刻畫和1500張素描。70年代以來陸續還有一些新的發現。

  

參考書目

 Kitson,Rembrɑndt,Oxford,1982.

 Bolton,The Hidden Rembrɑndt,Oxford,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