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油畫傢、美術教育傢。1905年10月15日生於江蘇省江陰縣農村,1973年1月14日卒於南京。12歲在無錫石塘灣讀高小時對繪畫發生興趣。後入南京第四師範及東南大學藝術系學習,深受徐悲鴻的器重,1928年被推薦赴法國留學。在法國裡昂高等美術專科學校接受基礎訓練期間,愛好P.皮維斯·德夏瓦納單純明快的畫風,學習成績優異,畢業作品《汲水者》名列第一。1931年秋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隨後赴義大利、英國、比利時和德國,考察文藝復興巨匠和各國大師的傑作,開拓拓眼界,博采眾長,尤其傾心於J.-B.-S.夏爾丹、P.高更的畫風。1934年在巴黎春季沙龍展出的《野味》、《水果》同時獲獎,形成瞭雄健樸素渾厚,不求繁飾,註重整體的真實性,筆觸穩健有力,色彩純化雅致,具有和諧寧靜的個人風格。同年回國,被聘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後任藝術系主任。這時期的作品,多以四川農傢田園、蔬果、村舍為題材,風格更臻成熟。重要作品有《庭院》(見彩圖)、《四川一農傢》、《重慶嘉陵江》、《蜀道風景》、《田間秋色》、《湖畔》和《魚》。1944年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1949年後,先後擔任蘭州西北師范學院藝術系、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美術傢協會江蘇分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特邀委員。雖然忙於公務,但仍積極深入生活,以飽滿的熱情,創作瞭許多歌頌中國革命歷史和社會主義建設新貌的油畫作品,如《蘭州臥橋》、《長城》、《又一條大橋通過黃河》、《港口的早晨》等。其中,1956~1957年的陜北之行,感受強烈,產生瞭一批情調獨特、意境深沉的佳作。在《陜北道上》、《延安冬日》、《陜北山村》等作品中,他以灑脫的筆觸,和豐富多變的色彩,傾瀉瞭他對陜北老革命根據地的真摯情感。1961年,在南京舉辦個人畫展,次年又在沈陽、上海舉辦畫展。出版有《呂斯百畫集》。

《庭院》(中國現代) 呂斯百

《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