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作品。袁雪芬、範瑞娟口述,徐進等改編。1951年,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演出。劇本有多種單行本,收入《戲曲選》第1卷(1958)與《中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市卷》(1959)。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唐張讀《宣室志》已有記載,以後,在民間歌謠、說唱和戲曲中廣泛流傳。20世紀初,活躍在浙江農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這一故事的戲文。40年代初,袁雪芬先後與馬樟花、範瑞娟合作,由南薇執筆,將舊本壓縮為一本《梁祝哀史》。中華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在《梁祝哀史》基礎上,整理、改編成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改編本描寫祝公遠之女祝英臺女扮男裝,赴杭求學,中途與梁山伯結拜為兄弟。兩人同窗共讀,三載相伴。祝公遠促女歸傢,在送別途中,英臺托言為妹作媒。向山伯自許終身。山伯從師母處得知真情,趕至祝傢求婚,祝公遠已將英臺許配太守之子馬文才。山伯悲憤成疾而亡。馬傢迎親之日,花轎途經山伯墳墓,英臺墓前哭祭,墓裂,英臺躍入穴中,雙雙化為彩蝶。改編本突出瞭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迫害,加強瞭梁山伯、祝英臺之間友誼和愛情的描寫,並以他們的愛情悲劇,控訴瞭扼殺美好事物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傢長制度。劇中《十八相送》、《樓臺會》等場戲最為觀眾稱道。《十八相送》以富於喜劇情趣的筆墨,生動地刻畫瞭梁山伯的純樸、忠厚與祝英臺的熱情、真摯;《樓臺會》在沉鬱的悲劇氣氛中,渲染瞭梁山伯對愛情的執著,描寫瞭祝英臺對愛情的忠貞。梁祝死後化蝶的傳說始於南宋;越劇的《禱墓化蝶》,更以美麗的形象體現瞭人民群眾的願望和想象。改編本還在語言上繼承和發揚瞭民間文學的特色,比喻生動,形象豐富,感情深厚,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梁山伯與祝英臺》劇照(范瑞娟飾梁山伯,傅全香飾祝英臺)

  1952年,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劇本獎和演出一等獎,分飾梁山伯、祝英臺的范瑞娟、傅全香均獲演員一等獎,飾祝公遠的張桂鳳獲演員二等獎。1953年,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攝制成彩色戲曲藝術影片。

  取材於梁祝故事的地方戲曲作品很多,除越劇外,川劇、滇劇、湘劇、贛劇、徽劇、粵劇、河北梆子、梨園戲、豫劇、楚劇、武安平調落子、河南曲劇、京劇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劇目。其中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和川劇《柳蔭記》的影響較大,並表現為兩種不同的演出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