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碼中一種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最早出現於民間的節慶演出。據《東京夢華錄》所載,北宋時期就有連演數日的雜劇目連戲。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北京劇壇也常有連臺本戲的演出,如著名的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就以擅長連演整本大戲著稱。當時清宮廷所編制的許多昆、弋大戲,如《昇平寶筏》(演全部《西遊記》)、《鼎峙春秋》(演全本《三國志》)、《忠義璿圖》(演全部《水滸傳》),等等,都是連臺本戲。由於宮廷物質條件優厚,演出極盡奢華,與同時在民間地方戲中連臺本戲的演出完全不同。。清同治六年(1867),上海丹桂茶園建成,從北京、天津聘請名藝人銅騾子、夏奎章等到上海演出“十本新戲”《五彩輿》,這是上海演出連臺本戲的開始,此後盛況,更較北京為烈。

  連臺本戲由於故事連續,通俗易懂,有文有武,排場熱鬧的特點,很受觀眾喜愛。但這種形式,也往往容易產生內容龐雜、藝術粗糙的毛病。辛亥革命時期,潘月樵和夏月珊、夏月潤的上海新舞臺,以及歐陽予倩、汪仲賢、周信芳等,都曾運用這種形式編演過許多取材於歷史或現實生活的劇目,其中一些劇目在鼓吹民主思想,宣傳愛國主義方面起瞭好的作用。但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經濟的影響下,連臺本戲的創作也逐漸走上瞭歧途,內容荒誕庸俗,光怪陸離,如《火燒紅蓮寺》、《七劍十三俠》、《彭公案》之類,濫用機關佈景,玩弄雜技魔術,甚至以賣弄色情的“四脫舞”、“風流椅”以及真狗上臺、大耍蟒蛇等招徠觀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連臺本戲的創作和演出進行瞭整理加工,1951年上海人民大舞臺演出的《太平天國》,繼承和發揚瞭連臺本戲好的傳統,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改進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