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В.馬雅可夫斯基

  蘇聯俄羅斯詩人。1893年7月19日生於格魯吉亞庫塔伊西省巴格達吉村。父親是林務官。1905年革命時曾積極參加罷課和遊行。1906年父親去世,隨全傢遷往莫斯科,進入莫斯科第五中學,開始閱讀一些革命書籍,接觸觸社會主義者。1908年初加入共產黨,從事革命宣傳,曾先後3次被捕,均因尚未成年而獲釋,1910年被交警察局監視。

  馬雅可夫斯基開始創作活動正逢俄國頹廢派藝術泛濫時期。由於幾次被捕,他錯誤地把革命活動和藝術工作對立起來,因而脫離黨的組織轉學繪畫,開始接受未來主義的影響。1911年秋考入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結識瞭未來派詩人佈爾柳克。1912年開始寫詩,與佈爾柳克等人共同發表瞭俄國未來派宣言《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宣稱“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等從現代輪船上丟下水去”。他們在寫作上排斥現有語言,杜撰新詞,並竭力標榜自己。十月革命前的代表作長詩《穿褲子的雲》(1914~1915),對資產階級的愛情、藝術、制度和宗教表示憤怒和抗議,號召進行反抗,預言革命即將到來。這首詩有虛無主義觀點。1915年高爾基與他的會見,給他一定的影響。1916年,在長詩《戰爭與世界》裡,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災難:“人的血浸透瞭整個的大地。”詩裡充滿人道主義精神,但也有超階級的和平幻想和悲觀絕望情調。在1917年4月寫的紀事詩《革命》裡,對俄國二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還抱有一定的幻想。同年8月寫的短詩《給我們回答!》,則已認識到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掠奪性和欺騙性。他在十月革命前的創作表現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和反抗,帶有無政府主義傾向;對被壓迫群眾充滿同情,卻流露著痛苦、絕望的情緒;他力求代表市民群眾說話,但又過分突出個人。他在藝術上刻意求新,想提高語言的表現力,但作品明顯地帶有形式主義的烙印。

馬雅可夫斯基住過的牢房

  十月革命後,馬雅可夫斯基的創作進入新階段。他把十月革命叫做“我的革命”。1918年寫瞭《向左進行曲》,號召人民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武裝幹涉,表達瞭自己對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在同年寫的《宗教滑稽劇》裡,借助宗教神話來反映十月革命的勝利,在描寫上仍未擺脫當時文壇的通病:抽象化、公式化,缺乏富有個性的形象。由於他的短詩《高興得過早》宣揚虛無主義,曾受到盧納察爾斯基的批評。1919年10月至1922年2月,參加“羅斯塔之窗”的工作,作瞭很多詩畫,號召人民支援前線,打擊白匪和外國武裝幹涉者。這些宣傳詩簡明易懂,克服瞭早期作品過分雕飾和晦澀的缺點。1920年寫瞭長詩《一億五千萬》,敘述俄羅斯人民的代表伊凡戰勝美國總統威爾遜。詩人力圖代表一億五千萬俄羅斯人發言,然而這種創作意圖並未獲得成功。長詩因有虛無主義、矯揉造作和自命不凡等缺點而受到列寧的批評。1922年3月5日,發表瞭諷刺官僚主義的短詩《開會迷》,列寧立即予以肯定,認為這首詩“在政治方面”“是完全正確的”。列寧的批評與贊揚對他的創作具有重要意義。

  馬雅可夫斯基也寫愛情詩。在長詩《關於這個》(1923)裡,他反對在愛情、傢庭問題上的小市民庸俗習氣,向往新的傢庭關系。十月革命初期,他加強瞭與工農群眾的聯系,力求反映新的現實,尋找和創造新形式,不過在藝術上還不能完全擺脫抽象概念和公式化的傾向。他熱情歌頌瞭人民群眾和列寧,但還未充分理解個人和集體的辯證關系。他的短詩和“羅斯塔之窗”的鼓動詩明快簡練,而一些長篇則仍有矯揉造作之嫌。他創作中的現實主義傾向有所加強,客觀的敘事和對話逐步取代早期的一些抒情獨白,詩體也有變化。

  1924至1930年是他創作的成熟期。1924年創作長詩《列寧》時,已經接受瞭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他筆下的列寧是在群眾鬥爭中成長起來的領袖,既平凡又偉大,對人民無限忠誠,不是凌駕於群眾之上,而是與人民水乳交融。他還歌頌瞭黨在階級鬥爭和生產建設中的偉大作用,表達瞭人民對共產黨、對列寧的敬愛。長詩《列寧》把概括性的綜合與細節的描寫結合起來,把敘事和抒情融為一體,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1925年馬雅可夫斯基訪問美國,寫瞭美國組詩,高度評價瞭美國的科學技術,同時深刻揭露瞭美國社會貧富懸殊和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兩種社會制度的對比加深瞭他對共產主義的認識。這次訪問使他的藝術觀點也有所改變,認識到:“未來主義和蘇聯政府不能攜手並進,現在我要與未來主義作鬥爭。”

  1927年,為慶祝十月革命10周年,馬雅可夫斯基寫瞭長詩《好!》。盧納察爾斯基稱它是“十月革命的青銅塑像”。他歌頌瞭社會主義共和國在鬥爭中誕生、成長和欣欣向榮。長詩把抒情和敘事結合起來,而以抒情為主。《好!》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蘇聯護照》等短詩表達瞭詩人的愛國主義激情。20年代下半期他註重社會主義建設的題材。《赫烈諾夫講庫茲涅茨克的建設、庫茲涅茨克的人們的故事》(1929)歌頌瞭工人階級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馬雅可夫斯基的著名劇本有諷刺小市民的《臭蟲》(1928)和諷刺官僚主義的《澡堂》(1929)。兩部劇本都采用瞭幻想、誇張和怪誕手法。他與梅耶霍爾德一起,對蘇聯戲劇的創新和發展起瞭一定作用。長詩序曲《放開喉嚨歌唱》是他最後的作品,他在詩中總結瞭自己的創作經驗,同時滿懷信心地面向未來。由於階級敵人的攻擊、文藝界的派別鬥爭和個人思想上的矛盾,馬雅可夫斯基於1930年4月14日自殺。

  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和創作道路比較復雜。早期小資產階級的無政府主義傾向比較嚴重,後來才認識到無產階級有組織的自覺鬥爭的必要;藝術觀點上從虛無主義轉變為批判繼承,並力求創新;風格上從矯揉造作到樸素自然,從粗俗化的單調到多樣化;語言上從晦澀難解到簡練有力,經歷瞭一條不斷探索、不斷發展的道路,為發展無產階級革命詩歌作出瞭重要貢獻。馬雅可夫斯基是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他把《不準幹涉中國!》和《最好的詩》等詩篇獻給中國人民。他的大部分詩作都已譯成中文,對中國讀者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對中國一些詩人的創作也有一定的影響。

郭沫若參觀馬雅可夫斯基博物館時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