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傢。字伯庸。先世為雍古特部,居於靖州的天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西北)。高祖錫裏吉思,金末為鳳翔兵馬司判官,即以馬為姓。曾祖月合乃跟隨元世祖忽必烈至汴,父潤,任漳州同知,徙傢於光州定城(今河南潢川),遂為光州人。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馬祖常廷試第二,官應奉翰林文字,後升監察禦史。為人正直,以彈劾首相鐵木迭兒,得罪權貴,被降職為開平縣尹。後鐵木迭兒死,得複官,歷任翰林待制、禮部尚書、禦史中丞、樞密副使等職。著有《石田文集》15卷。

  馬祖常善作詩、文。他和姚燧、元明善等作文取法先秦兩漢,詩學漢魏盛唐,掃除宋金末年南北文士習氣。詩風清壯,“後生爭慕效之,文章為之一變”(《元詩選·馬祖常小傳》)。他的詩文在當時頗有影響。

  馬祖常廣遊今甘肅、寧夏、內蒙、河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對這些地方的民情風俗、山川景物頗為熟悉。他的詩歌較多地描寫瞭各地區各民族的風土人情以及社會狀況,如《河湟書事》、《丁卯上京四絕》、《河西歌效長吉體》、《繅絲行》、《踏水車行》、《室婦嘆》等,贊美瞭祖國各族人民的勤勞和勇敢,同時也寫出瞭階級壓迫的現實。他有兩首內容基本一樣的關於馬戶的詩:《馬戶》和《六月七日至昌平賦養馬戶》,詩中描寫瞭一個寡婦養馬,賣盡瞭田地房屋,衣不蔽體,食不充饑,馬養得不壯,還要受到官吏的鞭撻。《宿遷縣》詩描寫在天災人禍中,農民四處逃亡、嗷嗷求食的悲慘景象。與此同時,他又寫那些大官僚、大商人們“羅衣熏香錢滿篋”、“妻封縣君身有官”、“不肯一錢遺貧士,卻棄雙玉買歌娼”,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這都是當時歷史的真實寫照。

  馬祖常的散文簡潔新奇,條理明晰。《記河外事》一文,字句簡短,層次分明。全文采取問答體。通過計吏、聽者一問一答的形式,揭明“菽日益貴,民日益病,而有司索賦之日益急也”。指出當時馬政之弊。他的一些遊記,也寫得頗好,如《小石山記》。馬祖常的《息氓傳》,寫的是息州(今河南息縣)一個農民“蓋播種事,致殷厥傢”,要替兒子找個媳婦,受瞭媒婆的騙的故事,很像一篇傳奇小說。馬祖常的散文風格,誠如元明善說的:“修辭幾於古矣,然於質實則過之,於藻麗則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