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劇作傢,英國文學史上一對著名的文藝創作合作者。鮑蒙特出生在一個法官的傢庭,曾進入牛津大學求學,因父喪而輟學。1600年在倫敦著名法學院註冊學習法律,但他一生從未從事律師職業。他經常和作傢來往,成為在倫敦“美人魚酒館”聚會的作傢集團的成員。他和本·強生、邁克·德雷頓、約翰·弗萊徹結為好友,並與喬治·查普曼、約翰·多恩、威廉·莎士比亞等人相識。鮑蒙特約在1613年結婚,於1616年3月6日去世,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之角”。弗萊徹出身於詩人、學者傢傢庭,父親曾任劍橋大學院長和倫敦主教,死後隻留下債務和書籍。1604年或1605年,弗萊徹開始為倫敦劇院寫戲。1607年,弗萊徹和鮑蒙特同住在倫敦寰球劇院附近,合作編寫劇本。5、6年之內,合寫瞭10多部劇本,如《菲拉斯特,又名流血的愛情》(1609)、《少女的悲劇》(1611)、《是國王,又不是國王》(1611)、《厭惡婦女者》(1606)、《燃杵騎士》(1607)等。他們主要寫悲喜劇,即同一劇中既有悲劇場面,也有喜劇場面,當情節發展到悲劇高峰時,往往以歡樂的喜劇結尾。在伊麗莎白時代,這種混合的劇種曾受到古典主義戲劇傢本·瓊森的譴責,但為浪漫主義劇作傢如莎士比亞、鮑蒙特和弗萊徹等所喜愛,觀眾也很歡迎。鮑蒙特和弗萊徹是戲劇改革傢,他們不滿足於舊的戲劇類型,不寫英國歷史編年劇和復仇悲劇。他們寫的戲接近於莎士比亞晚年創作的傳奇式的悲喜劇。鮑蒙特的《燃杵騎士》受《堂吉訶德》的影響,嘲諷瞭當時流行的冒險故事。弗萊徹寫的《忠誠的牧羊女》(1608~1609)是一部牧歌悲喜劇。

  他們後期的戲劇作品可以歸為兩大類:喜劇和英雄傳奇劇。他們的喜劇作品不同於本·瓊森的“幽默喜劇”,而和復辟時期的喜劇有相似之處:情節復雜離奇,既有愛情故事,又有對社會風尚的諷刺,對白機智、詼諧,道德觀念淡薄。如兩人合寫的喜劇《冷笑的夫人》(1614)。英雄傳奇劇有時是悲劇,有時是悲喜劇,較突出的有《菲拉斯特》、《少女的悲劇》、《是國王,又不是國王》。這類英雄傳奇劇的情節比較復雜離奇,事件往往發生在宮殿附近的樹林中,故事中既有純潔的愛情,也有低下的肉欲。地點通常在外國。劇中人物大多來自王室或貴族,有多情的、易沖動的男主角及其忠誠的朋友(往往是一個心直口快的軍人);多情的女主角(往往女扮男裝,充當侍童,搭救男主角);挑撥是非的女人;膽小鬼(往往是一個醜角);再加上一個國王和幾個宮廷人物及下層社會的人物。這類戲劇在刻畫人物性格和批判社會或反映生活方面比較薄弱,但由於鮑蒙特和弗萊徹擅長於編造有趣的故事情節,而且無韻詩體的對話非常優美、有力,因而劇作有較高的藝術性,受到讀者的歡迎,並對以後的戲劇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約在1613年,弗萊徹可能與莎士比亞合寫瞭《亨利八世》(1613)和《兩位高貴的親戚》(1634)。此外,弗萊徹還和菲利普·馬辛傑合寫瞭一些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