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學傢。字申叔,一名光漢,別號左盦。江蘇儀征人。自曾祖文淇、祖毓崧、伯父壽曾至父貴曾,三世以經術聞。幼承傢學,12歲時已讀畢《四書》、《五經》。18歲為縣學生員,19歲中本省鄉試舉人。青年即沉思著述。20歲至上海,與章炳麟交遊,亦傾向革命,著《中國民約精義》和《攘書》,排抵專制。《蘇報》案起,集合同志創辦《警鐘日報》,任主筆,繼續宣導革命。鄧實等創辦《國粹學報》,劉師培為主要撰稿人。《警鐘日報》被封後,至蕪湖,為皖江中學教員,創白話報。後至日本,與章炳炳麟友誼相得,為《民報》撰稿人。又創《天義報》,更與張繼創立社會主義講習會,於民族主義革命之外,復提倡民生主義,要求解除民生疾苦。又創《衡報》提倡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因與章炳麟發生齟齬,又有人通過其妻何震,促其返國。師培返國後,投端方幕府,遂由革命派而走向反動派。1911年冬,隨從端方入川督辦川漢、粵漢鐵路。端方為其屬部所殺,劉師培至成都在四川國學院講學。後至山西,由山西入北京,加入籌安會,為袁世凱陰謀稱帝效力。袁氏死後,民國六年(1917)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劉師培被聘為教授。民國八年(1919)病逝。

  劉師培處於乾嘉學派日益衰歇之際,但因傢庭以樸學相傳,猶有其經史小學的固有基礎,又值新學東漸,所涉當時新學亦廣,在短短十六、七年中,著作甚豐。其學出於乾嘉學派,而不固守乾嘉學派,創立新義,既富且精。其學術思想史及文學史論著,均具有時代色彩,形式內容均與舊學有所不同。他講文學,一如其講經學,始於文字訓詁,而及於歷史流變。其《中國文學教科書》實即後來所謂文字學。《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材料豐富,評論簡要明確,魯迅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列為參考書之一。但其為文主張,則仍本其鄉人阮元之說,作《廣阮氏文言說》,嚴文筆之辨;以辭為訟辭,與意內言外之詞不同,認為“古文辭”一詞為“俗儒”昧於字義所妄立,實即排斥韓柳以來古文即散文為文。但他的文學思想,不完全是保守的。他受時代思潮的影響,認為文學亦是進化的,而不是退化的。宋以後小說入文,已開俗語入文之漸,終必達於文言合一之用。文學由深而淺,由文而質,不是退化,而是進化,以其便於開通民智,增長人民文化知識。但古代文詞仍不可驟廢。他主張“近日文詞,宜區二派;一修俗語,以啟瀹齊民;一用古文,以保存國學;庶前賢矩范,賴以僅存”(《論文雜記》)。他的文論著述,可供文學史及文學理論批評研究之用。少量作品有詩文、詞,為其著作所掩。

  著有《劉申叔先生遺書》74種,民國廿三年寧武南氏印本。又有《左盦集》8卷,北平隆福寺之修綆堂據清末元刻本重印本;別有民國十七年樸社自《國粹學報》輯出若幹條為《論文雜記》單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