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即二夾弦,也叫大五音。因主奏樂器四胡的琴弓系兩股馬尾夾在4根琴弦間拉奏而得名。流行於魯西南、豫東、皖北一帶,由當地農村演唱的“花鼓丁香”發展而成。最初,藝人腰挎花鼓,串鄉走鎮,賣唱餬口。後來發展成為“坐板凳頭”的清唱及打地攤的化裝表演,並於清光緒六年(1880)前後採用瞭四胡伴奏。這時,多由七、八人組成業餘戲班,有“緊七慢八,六個人抓瞎”之說。他們活動於廟會或集市,臨時搭臺演唱《休丁香》、《站花牆》等小戲。1910年名旦王玉華在山東曹縣正式組成職職業班社,開始演出《三進士》、《孟薑女》等歷史故事戲。1928年,山東菏澤組成共藝班,名旦王文德(藝名小意兒,擅演《窮勸》、《安安送米》)和第一個女演員老白靴(藝名,擅演《王二姐思夫》、《呂蒙正趕齋》)在長期演出過程中,移植高調梆子的部分劇目,吸收其表演藝術,采用其腔調及民間俗曲加以改造,豐富和發展瞭自己的唱腔,使兩夾弦劇種由比較單調、原始的狀況逐步走向成熟,從而擴大瞭在群眾中的影響。

  兩夾弦的基本唱腔為大板、二板。另外還有三板、北詞、娃娃、山坡羊、捻子、贊子、砍頭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調。伴奏樂器,以四胡和柳葉琴為主,輔以二胡、板胡、三弦、橫笛等。打擊樂器與京劇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調梆子影響用“二本腔”(假聲)外,小生、旦、醜、凈均以真聲為主,尾聲翻高用假聲,保持瞭傳統的演唱特色。傳統劇目近百出,多為“三小”戲。在群眾中最受歡迎的,有所謂“大簾子”(《梁、祝隔簾相會》)、“二簾子”(《王二姐思夫》)、“趕關”(《趕三關》)、“提籃子”(《武傢坡》)、“花墻”(《楊二舍化緣》)、“藍橋”(《藍橋會》)、“抱牌子”(《何文秀私訪》)等。另外還有部分反映農民生活的小戲,如《武大仨下工》、《窮勸》等,詼諧幽默,情趣盎然。

  1949年後,職業劇團發展較快,曾先後成立山東菏澤地區兩夾弦劇團、河南開封、商丘地區二夾弦劇團、安徽亳縣二夾弦劇團等,名演員有黃雲芝等。整理演出的劇目有《三拉房》、《站花墻》及創作的現代戲《相女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