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曲種。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北地區。因幫腔的襯詞為“零零落”而得名。源於宋、元時代貧苦人歌唱的乞食詞“蓮花落”。相傳清乾隆年間桂林設有4所專門收容流民和流浪藝人的養濟院,院中收容的人由於官府所發錢米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一些女盲人便仿效蓮花落的曲調,沿街賣唱乞討。其音樂與桂林官話緊密結合,並受當地民歌小調的影響,遂逐漸演變成地方曲種零零落。至道光年間,臻於成熟,自成一格,並積累瞭不少長、短篇書目。

  零零落的曲調和演唱形形式都較簡單。唱腔共有7種,其中敘述性強的〔七字零零落〕、〔十字零零落〕是常用的曲調;還有適於抒發悲切、哭訴情緒的〔苦零零〕。此外,還有隻用於個別曲目的屬於樂曲性質的〔倒采茶〕、〔十指尖尖〕、〔點兵歌〕、〔繡香袋〕。過去多由兩人演唱,一人領唱唱詞部分,另一人由句尾接唱幫腔。零零落長於演唱民間故事題材,如《祝英臺》、《孟薑女》、《賣水記》等;也有一些抒情小段如《打鐲頭》、《梳妝臺》等;幽默諷刺小段如《邋遢姑娘》、《矮大娘》等;娛樂性小段如《小菜打仗》、《蚊子打架》等。由於零零落源於與佛教歌曲有淵源關系的蓮花落,在某些曲本中還不同程度地保留著說教的痕跡,如《勸世文》、《王氏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零零落不僅創作瞭很多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在藝術上也多有創新。如唱腔以一個曲調為主,穿插其他曲調,或聯綴使用數個曲調,並在板式、節奏、速度等方面有所變化;同時在幫腔的旋律基礎上創造瞭引子和過門,伴奏以板胡為主,小三弦、二胡等配合,豐富和發展瞭零零落的音樂,增強瞭藝術表現力。(見彩圖)

哈尼族哈巴(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南方片觀摩演出大會雲南省代表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