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戲作品。南宋時溫州九山書會編撰。收於明《永樂大典》第13991卷,今存全本。從作品的開場中可知,這一劇本是據《狀元張協傳》翻改的。此劇寫書生張協赴考遇盜,得到貧女救助,後由同村李大公夫婦為媒與貧女結為夫妻。張協中狀元後,拒絕瞭樞密使王德用的招贅。但貧女尋夫至京,張協又嫌她“貌陋身卑,傢貧世薄”,不肯相認;並於赴任路上劍劈貧女。後來,貧女被王德用收為義女,終與張協破鏡重圓。這與《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等作品一樣,都是寫發跡變泰的男子負心的故事,不過過最後是以團圓結局。劇中貧女形象塑造得比較動人,她勤勞、善良,柔中有剛,曾多次面責張協的負義行為。作品對她的不幸遭遇寄予滿腔同情。張協忘恩負義,心狠手毒,作品揭露瞭他名利熏心、極端自私的醜惡靈魂。但為瞭最後使貧女與張協以團圓作歸宿,竟寫他拒絕與位高勢大的當朝宰執之女結姻,不大符合這個勢利之徒的性格特征。

《永樂大典》中之《張協狀元》

  《張協狀元》是今存南戲劇本中最早的作品。劇中主要人物形象比較鮮明,次要人物亦粗具性格。劇中有多組矛盾沖突,能以張協拋棄貧女這條主線貫穿始終。曲文質直淺近,活潑自然,具有濃鬱的民間文學氣息。但全劇結構比較松散,與主題無關的科諢較多。《張協狀元》提供瞭不少難得的戲曲史料,有助於瞭解早期南戲的劇本創作和演出形式,如結構安排、曲調組織、表現手段、腳色分工、化裝服飾、樂器砌末等,都有珍貴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