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初在蒙特利爾宣導加拿大新詩運動的用英語寫作的詩人小組。他們大多是麥吉爾大學的師生,編輯出版介紹現代派詩歌的雜誌。他們的思想受17世紀哲理詩、法國象徵主義以及托·艾略特著作的影響,主張改革詩的形式,用現代的辭彙和比喻,深入挖掘現實生活中的題材。它的核心人物是詩人、評論傢馬·斯密斯(1902~  )。他在麥吉爾大學就讀時開始研究英國新興的現代派詩歌,寫過評論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專論。後去英國愛丁堡大學研讀哲理詩,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創辦《麥吉爾雙週刊刊》和《蒙特利爾使者》雜志,推動瞭加拿大現代派詩歌創作。1936年開始在美國密執安大學任教。他是《加拿大詩歌》(1943)和《牛津加拿大詩集》(1958)的主要編輯人。早期的作品有短小優美的自由體的風景詩,也有嘲弄現代文明的諷刺詩,主要詩集為《不死鳥的消息》(1943)。

  亞·莫·克萊因(1909~1972)與斯密斯同為《麥吉爾雙周刊》的主要編輯。他生於蒙特利爾的一個猶太人傢庭,畢業於麥吉爾大學。1933至1954年曾從事律師工作。他推崇愛爾蘭作傢喬伊斯,編輯過猶太人刊物,是猶太民族主義運動支持者。他出版過詩集《沒有一個猶太人……》(1940)和《詩集》(1944)等。早期作品多與猶太人生活有關,文筆幽默而有力。在《希特勒禍害》(1944)中則以憤怒的激情揭露瞭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迫害。《搖椅》(1948)描述瞭魁北克加拿大法語民族的生活,流露出懷舊感傷的情緒。此書獲得總督獎。中篇小說《第二個畫卷》(1951)以象征手法表現瞭猶太人尋找理想傢園的主題。

  其他成員為弗·司各特(1899~  )和利·肯尼迪(1907~  ),他們都是《加拿大信使》雜志的編輯。司各特曾協助斯密斯編輯《麥吉爾雙周刊》,並在麥吉爾大學任教。他以文才敏銳見長,作品內容包括政治、自然、愛情等,但以抒情詩較佳,詩集有《序曲》(1945)。肯尼迪的詩有艾略特、龐德的影響,常帶有宗教色彩。《屍衣》(1933)是他唯一的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