Е.Б.瓦赫坦戈夫

  蘇聯導演、演員。1883年2月1日出生於格魯吉亞的符拉基卡夫卡茲城,1903年8月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中途輟學,在故鄉和莫斯科參加業餘戲劇活動。1910年8月進莫斯科阿達舍夫戲劇學校,翌年3月畢業後到莫斯科藝藝術劇院當演員。1914年在莫斯科藝術劇院第一實驗培訓所演出的《爐邊蟋蟀》中扮演傑克列頓一角。

  瓦赫坦戈夫的導演工作始於1913年,第一出戲是G.豪普特曼的《和平的節日》。此外還導演瞭H.易卜生的《羅斯默莊》(1918)、А.П.契訶夫的《婚禮》(1920)、J.A.斯特林堡的《艾裡克十四》(1921)、C.戈齊的《杜朗多》(1922)。《杜朗多》是蘇聯戲劇史上最著名的演出之一。

  瓦赫坦戈夫早年悉心學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十月革命後他積極宣傳自己的“幻想現實主義”(或“戲劇現實主義”)理論。他堅持舞臺創造應該從體驗入手的觀點,但更強調“演員的體驗應該通過戲劇的手法傳達給觀眾”。在排演《杜朗多》時,他強調舞臺上的戲劇動作要區別於生活的自然狀態。1921年,他提出“讓劇院裡的自然主義壽終正寢!”和“把劇場性請回劇場來”等新的戲劇主張。“幻想現實主義”的要旨也是用非生活自然狀態的“戲劇的手法”來表現生活真實。他說:“對於幻想現實主義來說,戲劇處理的形式和手法具有重大的意義。手法應該是劇場性的。”又說:“可以學習戲劇的手法,需要創造形式,需要幻想。所以我們把這稱為‘幻想現實主義’。”

  瓦赫坦戈夫後期戲劇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綜合兩種戲劇流派──體驗派和表現派的長處,具體地說,便是綜合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學說和В.Э.梅耶荷德學說的長處。瓦赫坦戈夫“綜合論”對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戲劇藝術發展還產生著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