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練通俗富於經驗或哲理的語句。《漢書·五行志》:“諺,俗所傳言也。”《國語·越語》韋昭註:“諺,俗之善謠也。”《文心雕龍·書記》:“諺者,直語也。”諸說從不同方面概括瞭諺語的性質和特點。指出它是一種民間傳世常言,內容富有教育意義,表現上採取直接陳述的方式。

  中國民間諺語內容極為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①生產諺語。總結生產經驗,包括氣象、時令、耕作技術、傢畜飼養、手工作業等內容。如“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春雨貴如如油”,“蠶無夜食不長,馬無夜草不肥”等。②社會諺語。反映階級壓迫和社會人情世態等內容。如先秦古諺:“獸惡其網,民惡其上。”漢諺:“千人所指,無病而死。”又如“一正壓百邪”,“有錢能使鬼推磨”,“掛羊頭,賣狗肉”等。③生活諺語。總結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經驗,反映人民的世界觀、生活態度和道德觀念。如“七十二行,種田為王”,“人窮志不窮”,“自稱好,爛稻草”,“若要精,人前聽”,以及“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

  現代流傳的諺語多數是從舊社會來的,但也產生瞭許多新的諺語。如“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汗水澆,官氣消”,“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等等。舊諺語中也存在一些錯誤認識和謬誤觀念。如“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傢瓦上霜”,“命定八尺,難求一丈”,“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等。

  民間諺語形式短小,有的還押韻,講究對稱,具有詩的外形。研究諺語的專著有郭紹虞的《諺語的研究》(194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