Г.А.托夫斯托諾戈夫

  蘇聯導演,人民藝術傢。1915年9月15日生於梯比裏斯,1938年畢業於國立戲劇學院導演系,1938~1946年在梯比裏斯格裏鮑耶陀夫劇院任導演。1946~1949年在莫斯科中央兒童劇院工作。1950~11956年在列寧格勒共青團劇院任總導演。自1956年起擔任列寧格勒高爾基話劇院的領導職務。

  托夫斯托諾戈夫導演過100多部劇。其中影響較大的有А.Е.柯涅楚克的《艦隊的毀滅》(1952、1960)、А.П.契訶夫的《三姊妹》(1965)、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1968)、Н.В.果戈理的《欽差大臣》(1972)和根據肖洛霍夫的小說改編的《靜靜的頓河》(1977)等。

  托夫斯托諾戈夫是蘇聯當代“心理現實主義戲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他遵循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進行瞭許多探索和創新。他認為當代戲劇藝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不同戲劇流派的結合,主張兼容並蓄。他的導演手法洗練、準確、豐富多變,幾乎一個戲一個樣。他導演的В.В.維什涅夫斯基的《樂觀的悲劇》(1955)體現出他探索和創新的成果,開拓瞭蘇聯戲劇的新階段,獲1958年列寧獎金。在他根據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改編和導演的《敬愛的人永生》中,運用瞭細致的心理描寫、比喻、怪誕、漫畫化以及電影手法等,為探索多樣化的表現手段作出瞭貢獻。他還主張運用一切舞臺表現手段來突出鮮明的劇場性,避免表現手段單調。在結構上他突破瞭慣用的“三堵墻”模式,充分利用劇本的假定性,如導演А.Н.阿爾佈佐夫的《伊爾庫茨克的故事》,把劇中的歌隊作為出場人物直接與劇中人進行交流等,較好地解決瞭假定性與真實性相結合的問題。

  托夫斯托諾戈夫把B.佈萊希特的理論運用在自己的導表演藝術實踐中。1975年,他根據Л.Н.托爾斯泰小說改編、導演的《馬的故事》,運用瞭佈萊希特的“間離效果”手法,演員扮演的既是馬又是人,使這一具有高度假定性的演出獲得很大成就。

  托夫斯托諾戈夫把自己的藝術創造稱作“生活小說”,這是他導演風格的個性標志,意指在形式上類似小說,而實質上回到生活,不受舞臺場幕和時空的限制,一切都象生活中存在的那樣質樸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