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畫傢,長谷川畫派的創始者。生於能登(今石川縣)七尾,1610年2月24日病死於去江戶(今東京)途中。幼名又四郎,傳其生父奧村文之丞為畠山傢的傢臣,後來他成為染織匠長谷川宗清的養子。

  等伯青年時在傢鄉以佛畫為職業,那時的作品《十二天圖》、《涅槃圖》表現出平安佛畫的鮮明特色,這成為以後等伯作品的基本要素。約1571年,他來到京都,其作品《日堯上人像》(1573)成為桃山肖像畫的佳作,繼之的《傳名和長年像》、《武田信玄像》》等亦可推定為這段時期的作品。等伯還與一些有學問的高僧往來,接觸到不少日本及中國宋元時代的水墨畫,並為雪舟、梁楷、牧溪水墨畫的高深意境所傾倒,從而開始研習。他自稱“雪舟五代”,留有梁楷、牧溪風格的水墨畫,並著有《等伯畫說》。1589年他擔任瞭京都大德寺三玄院水墨畫襖繪的制作,認真學習過中國畫的工筆、工筆兼寫意和大寫意三體,他的山水畫現在分別藏於圓德院和樂傢。《松林圖屏風》(東京國立博物館)中,水墨墨色使用巧妙,構圖簡潔明快,用筆生動活潑,水霧濃鬱飄緲,氣魄豪壯爽朗,既得中國水墨畫筆墨之精要,又不失日本繪畫的獨自性格,因之,此作在日本繪畫史上反響極大,在一個時期內,打破瞭狩野派獨攬達官貴人傢庭障壁畫制作的地位,形成對峙的局面。1591年豐臣秀吉為夭折的兒子松鶴追薦亡魂,建立祥雲寺。等伯指揮一傢擔當瞭障壁畫的創作,他們全心全意地努力,使作品達到瞭一個新的階段。現在京都智積院障壁畫就是這批畫裡留下來的一部分。它在構圖上一方面受狩野永德畫風影響,一方面師法自然寫生,再導入大和繪技法,確立瞭一種壯麗的大畫面和細致的裝飾趣味結合的金碧障壁畫的形式。這些畫就是有名的《楓圖》、《櫻圖》等。等伯晚年的創作力仍極旺盛,1604年和1605年分別被授與法橋、法眼的稱號。他制作瞭鄰華院、禪林寺障壁畫,不過,風格逐步程式化,喪失瞭生動性。1609年受德川傢康召請去江戶途中染疾,次年去世。

《松林圖屏風》(部分)

《楓圖》

  其子長谷川久藏在制作《櫻圖》等作品中也顯示瞭突出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