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現代作傢、社會活動傢。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筆名。

  生平事略 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縣烏鎮。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瞭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我走過的道路》)。

  茅盾的啟蒙教育開始較早。小學前便讀過傢塾、私塾。8歲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這裡,他不僅讀到瞭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發生瞭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裡,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瞭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裡,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瞭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並在那裡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滋養,但在他的回憶裡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餘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古典小說啟迪瞭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由於傢庭經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卷,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這樣,便有最初的翻譯《衣食住》(卡本脫著)問世。不久,又到國文部編寫《中國寓言》,一面也參與《學生雜志》的編輯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瞭《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傢的責任是什麼?》等論述,表露瞭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同年11月,茅盾接編並全部革新瞭《小說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系,並於1921年1月成立瞭“文學研究會”。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度,茅盾發表的譯著約130餘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於文學革命活動。兩年後,由於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說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瞭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與此同時,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1921年初,茅盾參加瞭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1922年後,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也曾先後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幹部。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茅盾直接投身於群眾革命運動。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瞭《公理日報》,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為職工代表,參加瞭商務印書館的罷工鬥爭。國民黨召開西山會議後,茅盾和惲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組織瞭國民黨左派的上海市黨部。1925年底,茅盾和惲代英等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留廣州工作,在毛澤東任代理部長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茅盾返滬。

1926年茅盾(後排左)在廣州與惲代英(後排右)等人合影

  1926年底,北伐軍占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為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餘篇。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

  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傢聯盟,並一度擔任“左聯”執行書記。從此,茅盾和魯迅在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鬥爭。1931年,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瞭《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傢宣言》;1932年2月,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傢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傳來,魯迅、茅盾等8名作傢發起《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啟》;7月,致電南京政府營救被監禁的國際工聯的牛蘭夫婦。

  1934年9月,茅盾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志,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瞭新路。1936年2月,當獲悉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消息後,魯迅與茅盾發出致中共中央賀電:“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同年10月,茅盾和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瞭《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階段。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長篇《子夜》。《子夜》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說。它的出版,顯示瞭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裡程碑。瞿秋白評價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子夜〉與國貨年》)。與此同時,還完成優秀的短篇小說《林傢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等的創作;翻譯瞭丹欽科的《文憑》和吉洪諾夫的《戰爭》等書;此外還在《申報·自由談》、《太白》、《文學》等刊物上寫下瞭大量的雜文、文藝短評和作傢研究專論。

  1937年抗戰初期,他參加瞭《救亡日報》的工作,主編《吶喊》(後改名《烽火》)。上海淪陷後,茅盾輾轉長沙、武漢、香港、廣州等地。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茅盾被選為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又為在香港復刊的《立報》編輯副刊《言林》。長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裡跑?》),便是這時完成的。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經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1940年茅盾在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講學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為委員長。1940年,新疆的統治者盛世才反動面目日益顯露,茅盾被迫於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於5月末抵達延安。在延安期間,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在《中國文化》、《大眾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10月,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這時,陸續完成瞭優秀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贊》的創作。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統治區政治逆流日趨嚴重,茅盾和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離開重慶到香港。5月,鄒韜奮主持的《大眾生活》周刊創刊,茅盾為編委;並在該刊連載瞭長篇小說《腐蝕》,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計7期。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遊擊隊的幫助下,離開香港輾轉達桂林。在桂林的9個月期間,寫下瞭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劫後拾遺》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慶。1943年8月起,長篇《走上崗位》陸續發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瞭第一個劇本《清明前後》的創作,並於9月在重慶上演。這一年的6月,進步的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瞭慶祝會,並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征文。

  抗戰勝利後,茅盾於1946年3月離開重慶,經廣州、香港,5月到達上海。主編《文聯》雜志;並參加呼籲和平、爭取民主的活動。在香港期間,曾連續發表《應走和平民主路線》、《認清國情》等講演。6月,和上海進步文化界一起呼籲和平,發表《上書蔣主席馬歇爾及各黨派》;7月,李公樸、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後,茅盾等致電國際人權保障會,揭露國民黨罪行;10月,沈鈞儒、茅盾等發表《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譯的蘇聯小說集《人民是不朽的》、《團的兒子》、《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說譯叢》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婦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離上海赴蘇聯訪問。1947年1月起《遊蘇日記》陸續發表。4月,從蘇聯歸國到達上海。這次訪問,著有《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兩部書。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愈加殘酷地實行法西斯統治,茅盾被迫於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7年茅盾偕同夫人訪問蘇聯歸國後攝

  1948年5月,茅盾等發表《致國內文化界同人書》。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籲請海內外同胞團結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7月,參與瞭《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在香港復刊的《文匯報·文藝周刊》。長篇小說《鍛煉》便是在該刊連載的,此外還寫作瞭一些短篇,並完成瞭《脫險雜記》。同年底,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茅盾夫婦離香港,經大連、沈陽,於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7月,茅盾出席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作瞭《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會上,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傢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志,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屆、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嚴重考驗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傢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的著述計有《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和《矛盾詩詞》(包括建國前的部分),晚年,經受著病衰的苦痛,仍致力於回憶錄的撰寫工作。

  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瞭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於北京。臨終前,他懇切地向黨提出:“如蒙追認為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這將是我一生最大榮耀。”中共中央根據茅盾的請求和他一生的表現,決定恢復他的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後定名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小說創作。(見彩圖)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者劉心武和李凖在授獎臺上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之一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之一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之一

  文學業績 茅盾以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和淵博的學識,為民族和人民大眾的文學事業作出重大的貢獻。他是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有影響的文學批評傢;他不斷地從事翻譯介紹外國文學的工作,又以很多精力整理研究中國的古典文學;他不僅是卓越的小說傢,同時也以優美的散文和為數眾多的雜文,給人以深遠的影響。他和魯迅、郭沫若等作傢在一起,以辛勤的勞動,開拓瞭現代文學歷史的新時代,奠定瞭現代文學的基礎。

  茅盾的創作是以小說著稱的。他是當之無愧的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巨匠。他的小說是以深廣的社會生活的描寫,清晰的時代風雲的展示,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的概括和細膩入微的藝術刻畫而引人入勝的。他以宏大的構思,敏銳的感受,不斷地從藝術的總畫面中揭示出一些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命題,並形象地展示出某些本質方面,展現出歷史的發展趨勢。他的作品映現出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整個歷史時代;映現出各個社會階層的人民迫於黑暗的重壓,挺而抗爭和自覺革命的藝術畫面。《霜葉紅似二月花》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的社會狀貌;《虹》則呈現出“五四”到“五卅”歷史進程中的“壯劇”;三部曲《蝕》所概括的是20年代,即大革命到南昌起義前後的部分小資產階級的生活和社會變動。長篇小說《子夜》從更廣闊的背景上提供瞭30年代初期復雜的社會矛盾和鬥爭。《林傢鋪子》、《春蠶》等雖屬短篇,卻也同樣深廣地揭示瞭30年代中期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第一階段的故事》、《走上崗位》和《鍛煉》是以不同的畫面獻給抗戰的圖譜;《腐蝕》揭露的是抗戰後期霧重慶豺狼當道、特務政治的罪行;劇本《清明前後》則以較大的時空跨度描繪出30、40年代到抗戰勝利前夕的黑暗社會。綜覽這些作品,如果可以把藝術對生活的反映,稱為一面鏡子;那麼,在茅盾這面鏡子中,時代風雲的變幻,人民革命的起落消長,帝國主義侵略的魔影,舊中國的腐敗與黑暗景象,都得到真實生動的反映,構成形象的風雲變幻的歷史。這些都不是故事情節發生發展的背景,而是客觀的根據,因而總是與人物悲歡浮沉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們使茅盾作品由一幅幅氣勢宏大、色彩強烈的油畫所組成,具有異常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既構成瞭茅盾創作風格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對提高現代文學思想藝術水平的突出貢獻。

《子夜》插圖 葉淺予作

  對於典型人物及其命運的探索,始終是茅盾註意的中心。事實上茅盾的創作不但有獨特的藝術天地,也形成瞭自己的人物系列,創造瞭獨具生命的藝術典型。首先,構成茅盾所創造的形象王國的是資產階級的形象體系。它們互相補充著而又血肉關聯著,展示出資產階級的發展和命運的歷史。從時代的進程來說,輪船公司經理王伯申(《霜葉紅似二月花》),當屬於“五四”前夕資產階級的人物;到瞭《子夜》中的吳蓀甫、趙伯韜、杜竹齋、周仲偉的形象,則成功地提供瞭30年代資產階級群像。馮雪峰曾指出,在這方面我們“要尋找自1927年至抗日戰爭以前這一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形象,除瞭《子夜》,依然不能在別的作品中找到”。與此同時,在不斷深化的藝術探索中,出現瞭何耀先(《第一階級的故事》)、阮仲平(《走上崗位》)、林永清(《清明前後》)、嚴仲平(《鍛煉》),其中也包括那個苦心經營、精心劃算卻逃不脫破產倒黴命運的林老板(《林傢鋪子》)。這些人物的成就和藝術功力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近親”。就這一形象系列的豐富性、生動性和藝術塑造的完滿來說,無疑地,在茅盾的作品中構成瞭一個現代中國的相當完整的資產階級社會,一部資產階級命運的形象的歷史。而這,正是理解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方面。這是其他作傢所不能代替的,是茅盾為現代文學畫廊所提供的新東西。其次,形成自己特色的還有各式各樣的女性形象。靜女士(《幻滅》)、孫舞陽(《動搖》)、章秋柳(《追求》)、梅行素(《虹》)、林佩瑤、林佩珊、張素素(《子夜》)、趙惠明(《腐蝕》)、唐文君、黃夢英(《清明前後》)以及嚴潔修、蘇辛佳(《鍛煉》)等等,在茅盾的藝術刻刀下都是栩栩如生的。她們的性格,曲折地留下瞭時代和社會的投影。她們相似而又有區別,有所聯系又有所發展。例如,《幻滅》中的靜女士,是具有怯弱、遊移、多愁性格的人物。她不斷地思有所動,卻又猶豫不前。理想和現實之間,充滿瞭矛盾和幻滅。這對大革命時期某些小資產階級來說具有典型意義。梅行素、嚴潔修、蘇辛佳等人物,都屬於小資產階級女性王國裡的人物,但在梅女士身上,作傢則強調她那種因時制變的往前直沖的性格力量;至於《鍛煉》中聰明、肯幹的蘇辛佳和機警中糅合著天真氣的嚴潔修,她們的進步行跡,與梅女士就又有所不同瞭。她們都以自己的聲音笑貌,活在時代的風濤中,或者說,作傢通過她們生活和愛情的窗口,看到瞭大世界。作傢除瞭他所擅長的資產階級人物和小資產階級女性人物之外,也寫瞭農民和市民社會,寫瞭洋紳士,也描繪瞭土財主,凡此種種,說明茅盾生活的根底是厚實的,所以寫人物的路子就很寬。

《子夜》寫作大綱手稿

  茅盾的創作是沿著現實主義的道路前進的。早期的思想和創作都留有自然主義的印跡。但是他不斷地摒棄所短,揚其所長,從《蝕》到長篇《子夜》的出世,才五、六年的時間,便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子夜》的創作,標志著茅盾的創作走上瞭成熟的階段,也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的重要裡程碑。魯迅以他的小說,開辟瞭新文學的紀元;茅盾則以《子夜》奠定瞭長篇小說革命現實主義的基礎。茅盾繼承並發展瞭魯迅的嚴峻的現實主義傳統,把現代文學發展推向瞭一個新的階段,為現代小說的發展提供瞭新的經驗;自然,也包容著前進中的教訓。

  茅盾堅持革命現實主義道路,註重冷靜的客觀描寫,力求逼真的再現生活。這使他的作品不隻具有“史詩”的輪廓,甚至在細節的描寫上也常常達到無懈可擊的地步。盡管如此,他並不為自己設下固定的格套,他不斷地吸取西方和古代藝術之所長熔鑄自己的創作。他嘗試過用古典主義的手法結構小說(如《創造》);也吸收象征、隱喻的手法展示生活;更長於用直接或間接的心理描寫,揭示人物的心靈。宏偉而又精巧的佈局,精雕細刻而曲折回翔的語言,莫不給人以美的享受。豐富細密,而不失之繁縟浮麗;清英剛健,而綽約多姿。  文學批評和理論的建樹,是茅盾文學業績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在半個多世紀的文學生涯中,除瞭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這20年間以創作為主外,理論批評是貫徹始終的中心任務。他開始文學事業,便致力於扶植創作,倡導新的文學理論,開展文藝批評的工作。幾十年來,他一面對封建文藝、鴛鴦蝴蝶派、“民族主義文藝”、封建的小市民文藝、漢奸文藝以及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不良傾向,進行勇敢的批判,像一個清道夫一樣,披荊斬棘,清除各種阻力,開拓文藝發展的健康道路;一面獎掖創作,培育文藝新人。早在他主編《小說月報》的過程中,便借助魯迅的支持,和鄭振鐸、葉聖陶、王統照、冰心等作傢建立起廣泛的聯系。爾後,在漫長的文學事業中,更以懇切的批評,培育瞭幾代作傢的成長。現代文學史上一些有成就、有影響的作傢,不少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他的影響或幫助。他的《魯迅論》、《王魯彥論》、《徐志摩論》、《廬隱論》、《冰心論》等是大傢所熟知的作傢專論;同時根據文藝運動的切實要求寫下瞭為數眾多的漫評、綜述,精細品味的藝術賞析,乃至放眼文壇的鳥瞰。像《春季創作壇漫評》、《評四五六月的創作》、《“九·一八”後的反戰文學》、《〈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抗戰期間中國文藝運動的發展》、《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文藝》以及建國後的《短篇小說的豐收和創作上的幾個問題》。《一九六○年短篇小說漫評》和《關於歷史和歷史劇》等,都留下瞭他這方面的光輝業績。這些評論,雖然並非篇篇珠玉,甚至一些篇章也會受到某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但是,它不僅對現代文學的歷史發展留下瞭重要史料,同時對文學發展的概況或某些側面也具有一定的透視作用。可以說,在《小說月報》改革前,文學批評隻是零星的、偶然的文學現象;在《小說月報》改革後,通過茅盾等作傢的努力,文藝批評則成為經常性的、自覺地解釋創作,指導文藝實踐的武器。這自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茅盾作為開拓者的勞績也是不可泯滅的。從20年代開始的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好幾代青年作傢正是從他的文學評論中得到鼓勵,受到教益,堅定地走上現實主義的文學道路,並且取得出色的成績。茅盾以辛勤的勞動為中國現代文藝批評奠定瞭基石。

1957年茅盾在文化宮書市和讀者在一起

  茅盾的文藝批評和理論建樹是聯結在一起的。他以深刻的功力,系統地研究過世界文學發展史上的種種流派,也精細地考察瞭先秦以來傳統文學的歷史,從而提出真、善、美統一的文學主張。他認為最新的不一定就是最美的、最好的,美好,應是真實。這就為“五四”文學理論,提出瞭唯物主義的美學原則。茅盾認為,這種文藝唯其是真實的,因此要直面現實,反映人生。他倡導為人生而藝術的寫實主義文學。在表現人生的問題上,他又把藝術上的真和社會功利、德行的善統一起來,把真實性和傾向性統一起來。他以進步的文藝觀提出文藝應該為“平民”、為“被損害與被侮辱者”服務的主張;同時這種文藝必須是美的,它訴之於形象,以情動人。他說,“文學是思想一面的東西,這話是不錯的。然而文學的構成,卻全靠藝術”(《小說新潮欄宣言》)。但是,他不同意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認為美,應該與真、善和諧統一起來,他堅持為人生為社會利益服務的現實主義原則。茅盾早期的文藝思想雖然帶有某些直觀的因素,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但在文學和社會生活的關系上,仍然堅持瞭唯物主義的美學原則;而且,他的理論,不是經院式的,而是和文藝實踐密切關聯的。

  茅盾的文藝思想,在革命現實的發展中不斷前進。1923年後,便有所轉化;1925年《論無產階級藝術》的發表,闡述瞭無產階級藝術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標志著他的思想的新發展。這些見解,和惲代英、郭沫若等的革命文學理論在一起,構成瞭革命文學運動的前奏。此後,在革命鬥爭中,茅盾的思想雖有起伏,有波折,但是愈加明晰地沿著革命道路前進。30年代後,更加自覺地沿著革命現實主義的大道闊步邁進。這時期,他結合藝術實踐所寫下的文藝論文,都是左翼文學的重要文獻。從40年代初期起,茅盾針對國民黨統治區的具體狀況,在許多論著和批評中,反復宣傳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新的人民文藝的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再一次以主要力量從事文學理論批評工作,所寫下的文學論著,概括瞭豐富的歷史的和現實的文學經驗,並且作出具有理論深度的闡述,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起瞭積極的推動作用。寫於50年代末期的長篇理論著作《夜讀偶記》,針對當時國內外廣泛展開的關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大論戰而作,以豐富充實的史實和嚴密精細的論證見長,是茅盾的一部重要論著,也是新中國文壇的一個難得的文論專著。

  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是茅盾文學業績的又一個方面。1920年在《小說新潮宣言》中便提出在繼承民族文化遺產的同時,“取西洋寫實自然的往規,做個榜樣,然後著手創造”是“很急切”的事。他自己從1916年起,便開始譯書。從此就不曾間斷下來。1920、1921年間翻譯作品即達80餘篇。此後還有《雪人》、《桃園》、《文憑》、《團的兒子》、《復仇的火焰》、《俄羅斯問題》、《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說譯叢》等譯作問世。1934年,在“官府的壓迫特別兇”和出版商厭惡翻譯的情況下,他協助魯迅創辦瞭《譯文》雜志,為讀者輸送精神食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然主持《譯文》(《世界文學》)的工作,發揚老《譯文》的優良傳統。茅盾的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工作是從革命的需要出發的。他“介紹西洋文學之目的,一半欲介紹他們的文學藝術來,一半也為的是介紹世界的現代思想”,而後者是“更註意些的目的”(《新文學研究者的責任與努力》)。在翻譯工作中,他努力實現信、達、雅的準則。主張翻譯要尊重原作的面貌,也要有創造性,要能把原作的風格和神韻傳達出來。他以辛勤的勞動,為現代文學提供瞭可資借鑒的東西。

茅盾和日本友人中島健藏

  關於茅盾的評論和研究工作 茅盾創作的評論和研究工作,早在三部曲《蝕》問世後,便廣為展開瞭。這時的《文學周報》、《小說月報》、《創造月刊》、《新月》、《讀書月刊》上,都發表過探討的文章。1931年末,現代書局出版的伏志英編的《茅盾評傳》,反映著那時的研究狀況和水平。1933年初,上海光華書店又印行瞭黃人影編的《茅盾論》。此後,隨著茅盾的創作影響的擴大,不斷有評論和研究的論文。其中魯迅的關於《子夜》的通信,瞿秋白的《〈子夜〉和國貨年》等,都從不同方面講出瞭精辟的見解。1945年,為紀念茅盾文學活動二十五周年,重慶《新華日報》的社論《中國文藝工作者的路程》和王若飛的《中國文化界的光榮和知識分子的光榮》,較為全面地評述瞭茅盾的文學和革命的業績。自然,從歷史的發展來說,這些還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還隻是一個輪廓,但卻為以後的研究提供瞭可資借鑒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開展,茅盾的研究工作,也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這時期,在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講義和大學的課堂上,一般都對茅盾的生活與創作,進行專章或專節的探討與講解。1954年,上海泥土社印行瞭吳奔星的《茅盾小說講話》,論者所持見解,自然未必完全妥當,但對茅盾的許多名篇,多所論及。1959年的5月和8月,相繼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和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瞭邵伯周的《茅盾的文學道路》和葉子銘的《論茅盾四十年的文學道路》,這是茅盾研究工作的重要收獲,尤以後一部論證較為全面、翔實。

  不過,隨著現代文學研究中“左”的影響的加深,特別是1964年對電影《林傢鋪子》批判後,茅盾的研究工作受到幹擾,直到江青反革命集團粉碎後,這一研究工作才得以復蘇,而進入新的裡程。這反映在:①茅盾的研究資料工作,日益引起教學和研究者的重視。1981年茅盾逝世後在報刊發表瞭大量的悼念和回憶的文章,為茅盾研究提供瞭豐富的資料。②關於茅盾的研究論文,無論深度和廣度,都比過去有較大的進展,並出版瞭一批有見地的研究專著。

  

參考書目

葉子銘:《論茅盾四十年的文學道路》,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1959。

 莊鐘慶:《茅盾的創作歷程》,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82。

 孫中田、查國華編:《茅盾研究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