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傳統喪葬禮儀活動中傳唱的風俗歌曲。亦稱“葬歌”、“夜歌”、“孝歌”、“挽歌”、“哀歌”、“喪鼓”等。中國各民族大都有喪葬歌唱或歌舞的習俗,據歷史文獻所述“挽歌者,喪傢之樂。執紼者,相和之聲也。挽歌詞有《薤露》、《蒿裏》二章,……言人如薤上露,易稀滅。亦謂人死精魂歸於蒿裏”(晉幹寶撰《搜神記》卷十六);“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莊子·至樂》),可見喪歌源流可追溯到秦漢之前。

  喪歌一般隻在老年年人和中年人死後的喪葬禮俗活動中演唱。凡亡者的長輩,均不參加。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領唱與幫腔等。因適應喪葬禮儀中“守靈”、“送葬”、“入葬”等儀式程序,又有坐唱、走唱和跳唱3種不同形式。

  喪歌的內容:①哭述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和對亡者的深切懷念;②歌頌死者艱苦創業精神,以教育後輩;③敘唱歷史故事和世俗生活知識;④聚眾歌舞群唱,以銘其和睦團結之志。

  喪歌的曲調大致可劃分為下述幾種類型:①哀哭歌調。此類歌調大都建立在悲泣哭述語調的基礎之上,有的實際上就是這種語調的音樂化。節奏自由,無一定結構模式,一句委婉的下行哭腔,大同小異地連續進行。如達斡爾族的“哭喪調”、雲南楚雄彝族的“冒呃”、傣族的“喊海”,以及各地、各族稱為“悲調”、“哭腔”、“哭親人”的喪歌等。②山歌、小調和歌舞曲。如湖北的“喪鼓”唱腔,即多為山歌調,其中嘉魚環城的一套,就包括“平腔”、“高腔”、“悲腔”等3種板式,屬於山歌聯唱體。湖南道縣的喪歌 “路腔”,湘陰的喪歌“散花”等,則完全是小調風格。此外,還有部分喪歌需伴隨祭祀性舞蹈進行跳唱。如湘西土傢族、苗族的“跳喪”、貴州彝族的“跳腳”、雲南景頗族的“喪葬舞”、哈尼族的“莫搓搓”、納西族的“窩熱”以及羌族的“芝幹壽”等。③吟誦歌調。多為祭師所唱。湖北大冶黃金湖的一套“孝祭歌”,湖南湘陰儒教的“喪禮歌”等,屬於此類。另有一部分演唱歷史故事的吟誦歌調,其音樂特點,已近似說唱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