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雜劇興盛前後,流行於市井、勾欄的一種歌曲。在元曲中則為相對於劇曲而言的清唱歌曲,明初始得名為散曲。從詩詞角度說,它是金、元以來一種通俗韻文;在語言上,它比宋詞通俗,能儘量吸收民間的口語;在句法上,它可以在一定曲牌的格律中增加襯字,比詞更活潑;在內容上,和詩詞一樣用於抒情、寫景、敘事,無賓白科介,便於清唱,有別於劇曲。散曲有散套、小令(又名“葉兒”)兩種。散套為同一宮調的若幹曲牌,聯成長短不拘、一韻到底的套曲。小令多以一支曲牌為單位,可重複使用,每首首用韻亦可互異。另有以2支或3支曲牌為一組的“帶過曲”,也屬於小令一類,如〔雁兒落〕帶〔得勝令〕;〔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等。散曲文學於元明兩代最盛行。散曲的總集有《樂府新聲》、《太平樂府》、《陽春白雪》、《樂府群玉》等,以及別集《東籬樂府》、《酸甜樂府》、《小山樂府》諸本。今人隋樹森編有《全元散曲》,是匯集瞭現存元人散曲的一部總集。在音樂方面,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論》中,曾談及元曲唱法、風格、題材,並介紹瞭曲調的流行情況。散曲的曲譜,有錄存於清代《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和《納書楹曲譜》中的一些曲牌與散套。這些曲譜雖已經過昆曲唱法的潤飾,仍可作參考;錄存於《太古傳宗》中的元明散曲、散套,則是明末流行之琵琶調樂曲。全元散曲的原樂譜,目前尚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