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奏弦鳴樂器。廣泛用於中國曲藝、戲曲音樂及民族管弦樂隊的撥絃樂器。又名弦子。有源自秦代弦鞀之說。三弦之稱謂初見於明代楊慎(1488~1559)的《升庵外集》:“今之三弦,始於元時”,嗣後又出現弦子名稱,與三弦之名並用。19世紀中葉,河北高陽縣唱“木板大鼓”的藝人馬三峰把小三弦改為大三弦,從此,大、小三弦並存。大三弦多用於北方各種大鼓的伴奏,小三弦多用於昆曲或彈詞的伴奏。民間樂隊多選用小三弦。

三弦

  三弦的構造分鼓頭、琴桿、琴頭及軫子等部分。鼓頭常用橢圓形木框,兩面蒙蟒皮成一共鳴箱,皮面上架一竹制的琴馬。琴桿長而無品柱。琴頭裝有3個軫子,張弦3根,用金屬弦或尼龍弦。定弦法隨樂種而異,多按四、五度關系定弦。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大三弦的定音多為G、d、g,常用音域為G~d2,最高可到d3。三弦因其共鳴箱為皮膜振動,音色堅實響亮。演奏時,右手以彈、挑、搓和雙彈、雙挑等技法為主。左手托琴桿,並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按音,並運用吟、揉、擻、帶起、滑指、走音等技巧潤飾曲調。三弦是無品的彈撥樂器,演奏滑指和走音十分方便,也便於自由轉調。

  20世紀50年代以來,演奏傢們一方面保持其民間粗獷、潑辣的演奏風格,同時又發展瞭表現抒情性、歌唱性曲調的演奏技巧,使三弦成為有豐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