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邁耶貝爾

  德國作曲傢、鋼琴傢、指揮傢。1791年9月5日生於柏林,1864年5月2日卒於巴黎。父親是猶太銀行傢。邁耶貝爾從小學鋼琴,7歲公開演奏W.A.莫札特《d小調鋼琴協奏曲》。後在柏林跟C.F.策爾特學作曲,又去達姆施塔塔特跟G.J.福格勒學對位,與C.M.von韋伯同學,交誼甚深。1816年去意大利,創作並上演其意大利風格的歌劇。1826年起寓居巴黎,致力於研究和創作法國式大歌劇。1842年被普魯士國王任命為音樂總指揮。

  他的歌劇作品可分4類:德國式、意大利式、法國式和喜歌劇。德國式歌劇多為早年作品,如《耶弗他許願》、《阿利梅萊克》,均不成功。意大利式歌劇5部,是他聽從A.薩列裡勸告,去意大利進修時,摹仿G.羅西尼歌劇風格之作,上演後風靡全國,如《羅米爾達與科斯坦紮》、《安茹的瑪格麗特》等,而以《十字軍在埃及》(1824年上演於威尼斯)最為成功。他的喜歌劇有《北方的星辰》、《普洛埃梅爾的寬恕》,均在巴黎初演,頗受歡迎。法國式大歌劇是邁耶貝爾成就最大的領域。1824年,韋伯勸他放棄意式歌劇,改寫德式歌劇,但他卻轉向法式歌劇,並為此擱筆多年,潛心研究J.-B.呂利以來的法國歌劇和當代的浪漫主義歌劇。1831年,《惡魔羅貝爾》在巴黎上演,盛況空前。它把德國的精湛配器技巧,意大利的優美旋律,法國的伶俐機智熔於一爐。富麗豪華的佈景,陰森恐怖的群魔亂舞場面,迎合瞭當時觀眾醉心神怪傳說的浪漫情趣。這部歌劇和以後陸續在巴黎上演的《胡格諾派教徒》(1836)、《先知》(1849)、《非洲女郎》(1865)等腳本都出自名劇作傢E.斯克裡佈之手。後幾部歌劇以15、16世紀的重大社會事件和宗教沖突為主題,綜合運用交響音樂各種手法,自辟蹊徑地發展合唱原則,情緒熾熱,風格明快。他對《非洲女郎》尤其傾註心血,一改再改,終於積勞成疾,在歌劇排練時就溘然長逝。

  邁耶貝爾發展和確立瞭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典范,成為這種體裁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對H.柏遼茲、G.威爾迪、G.普契尼的創作都產生瞭影響。但美中不足是他過分追求形式上的效果,在內容上缺乏新的探索。除歌劇外,他還寫有戲劇《施特魯恩澤》配樂;音樂劇《歌德青年時代》(未完成);《席勒誕生百年紀念合唱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