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戊戌變法運動前夕由改良派創辦的學習西學的學堂。創辦人為刑部主事張元濟和京官陳昭常、張蔭棠、何藻翔、曾習經、周汝鈞、夏偕複等。他們於光緒二十三年正月(1897年2月)呈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請予提倡,並發給同文館書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官員張蔭桓熱心贊助,曾寫信向各省督撫募捐,張之洞、王文韶等都有資助。學堂初名“西學堂”,於同月開館。校址在北京宣武門,租賃民房為校舍。招收學生四、五十名,多系京員及官紳子弟。聘請教習兩人,一人為常駐教習,一人為幫教習,分別執教教。所設課程,先習英文及天算輿地,待學生英文精熟以後,再各就性質所近,分門專習兵、農、商、礦、格致、制造等學。

  是年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據張元濟等呈請,奏準俟三年期滿,援案可對學堂教習酌加獎敘;其成業學生,準仿照廣方言館學生例,可由同文館調考錄取。學堂名稱也正式定為通藝學堂。嚴復曾在這裡講學,“宣讀西學源流旨趣,並中、西政教之大原”,“京官之好學者,相約聽講,不期而集者數十人”。

  戊戌變法運動時,光緒帝召見張元濟,曾詢問通藝學堂情形,勉勵張元濟說:“要學生好好地學,將來可以替國傢做點事。”在此期間,管理大學堂大臣孫傢鼐奏請將通藝學堂列入中學堂。

  不久,戊戌政變失敗,張元濟被革職,通藝學堂也被迫停辦。張元濟把通藝學堂的全部校產造冊移交給京師大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