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曲傢、音樂理論傢。1681年9月28日生於漢堡,1764年4月17日卒於同地。幼年即受文藝、體育等多方面的教育。6歲開始從J.N.漢夫(1630~1711)學習鍵盤樂器和作曲4年,同時學習弦樂和管樂器。9歲在漢堡教堂表演歌唱和管風琴,不久應漢堡歌劇院經理的邀請參加歌劇演出。他曾一度成為漢堡宮廷侍童,經常去宮內表演。1697年馬特松變聲後成為男高音歌手,在漢堡歌劇院工作瞭15年。1699年他寫作並演出瞭自己的第1部歌劇《普勒阿得斯》。1703年遇到G..F.亨德爾,二人結為密友。1704年後任英國公使的傢庭教師和秘書。1715年任漢堡大教堂樂長,1719年為瓦爾施泰因公爵的宮廷樂長,1728年因耳聾離職,仍繼續寫作。

  馬特松在作曲及理論方面均有建樹。他一生作有歌劇8部,清唱劇及康塔塔24部以及許多聲樂、器樂作品,屬於承前啟後的巴羅克音樂。他的作品大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僅留存歌劇、清唱劇各1部及少數室內樂和鍵盤樂曲。在音樂理論方面馬特松是18世紀“激情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音樂可以表現人的各種激情,對人類心靈起重要作用。他的重要的著作是《完善的樂長》(1739),書中列舉瞭作為樂長所應掌握的知識,接近當時的音樂百科全書;《登龍門的基礎》(1740)介紹瞭149位音樂傢小傳;此外還有《通奏低音教程》(1731)、《曲調學要點》(1737)及許多音樂評論文章。他還翻譯瞭一些有關英國歷史、小說及哲學的著作,對介紹英國起瞭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