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馬斯內

  法國作曲傢。1842年5月12日生於蒙托,1912年8月13日卒於巴黎。父親為拿破崙時代的工兵士官,退伍後在故鄉開鐮刀工廠。1847年全傢移居巴黎。他的母親教鋼琴課補助傢庭費用。馬斯內自幼跟母親學鋼琴,11歲入巴黎音音樂學院。1860年從A.托馬學作曲。1863年獲羅馬大獎,這時他已經在歌劇院樂隊中擔任打擊樂的演奏員,並在咖啡館裡演奏和教課以維持生活。在羅馬留學期間他創作瞭《音樂會序曲》、《追思曲》等。1867年他的《第一管弦樂組曲》在巴黎演出,同年巴黎喜歌劇院上演他的第1部歌劇《姑婆》。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托馬對他的影響。在這期間他還作有歌曲套曲《四月詩篇》和《紀念詩篇》。普法戰爭時馬斯內服兵役。戰後帕德盧管弦樂團演奏瞭他的第2組曲《匈牙利情景》,巴黎喜歌劇院演出瞭他的第2部喜歌劇《巴贊的唐塞紮爾》(1872),獲得成功。當時法國以妓女故事為題材的戲劇風行一時,馬斯內連續寫瞭幾部這類題材的歌劇,其中《苔依絲》(1894)達到瞭這類歌劇的高峰。

  1878年馬斯內被委任在巴黎音樂學院創辦作曲班,G.夏龐蒂埃、C.科什蘭、F.施米特都出自他的門下。1884年巴黎喜歌劇院上演瞭他的歌劇《曼儂》,從此成為法國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傢。此後他又寫瞭20 多部歌劇,其中最著名的除上述的《苔依絲》外,還有根據J.W.von歌德的題材寫的《維特》(1892)、根據A.都德的題材寫的《薩福》(1897),還有專為俄羅斯歌唱傢Ф.И.夏裡亞賓創作的歌劇《堂吉訶德》(1910)等。

  馬斯內在早期寫的一些歌曲中就表現出擅長抒情的特點,在後來歌劇創作中,逐步形成瞭戲劇性和抒情性相結合的個人風格。他的歌劇塑造瞭一系列女性的形象。他善於發現適合自己創作個性的東西。當他選中題材以後,就不怕重復,毫無顧慮地寫下去,馬斯內所塑造的女性,其原型都是當時的資產階級生活圈裡的婦女。她們嬌媚脆弱,常常是懺悔的沉淪者、上流社會的交際花、渴望安謐的傢庭幸福的人,在與資產階級的偽善鬥爭中,被迫放棄瞭希望、愛人、生命,以悲劇結局。馬斯內對女主人公的刻劃深刻而細膩,善於以動聽的旋律描繪出她們變化的內心世界,所以人們賦予他“洞察女子心靈的詩人”之美稱。

  馬斯內是創作曲調的天才,他註意從民歌和前人的作品中汲取適於自己創作個性的各種因素,形成優美典雅的風格。《苔依絲》中的《冥想曲》,古詩劇《復仇女神》配樂中的《悲歌》,都是最受歡迎的歌曲。他的和聲語言獨具特色;在配器上他為獨唱和重唱尋求一種特殊的管弦樂色彩。從他的許多創作中可以看出,馬斯內是上承C.古諾、托馬,下啟印象派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