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聰

  中國小提琴傢、作曲傢。廣東海豐人。生於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卒於美國費城。1923年隨兄去法國學習小提琴,並就讀於巴黎音樂學院。1929年回國,在上海、南京、廣州等地舉行獨奏音樂會。1930年再次赴法,,隨畢能蓬學作曲。次年回國,先後在廣州、南京、上海從事音樂教育、演奏及創作活動。抗日戰爭開始後,他輾轉於西南各地,受到新音樂運動的影響,作品中表現瞭愛國主義思想。他註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努力汲取民間音調,如小提琴獨奏《第一回旋曲》(1937)、《內蒙組曲》(1937)、《西藏音詩》(1942)、《牧歌》(1944)和《小提琴協奏曲》(1944),管弦樂《第一交響曲》(1941),以及男中音獨唱曲《永生》(1937)和《20首抗戰歌曲》等,其中不少作品的音樂主題采用民歌素材,具有一定的民族風格。1946年他指揮臺灣省交響樂團,並在臺北、臺中、臺南等地舉行獨奏會。1947~1948年先後在廣州和香港教學。在此期間,由於受到民主運動和解放戰爭勝利的鼓舞,先後創作瞭3部歌頌祖國、向往光明的大合唱,即:《民主大合唱》(1946)、《祖國大合唱》(1947)和《春天大合唱》(1948)。1949年,馬思聰離開香港赴解放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和中國音樂傢協會副主席。除擔任教學和演出外,主要從事創作。截至1966年11月,其主要作品有:話劇《屈原》配樂(1953);管弦樂《山林之歌》(1954)和《第二交響曲》(1960);大型聲樂曲《淮河大合唱》(1956);以及一些民歌改編曲、室內樂和小提琴獨奏曲等。

  馬思聰是中國最早的小提琴傢之一,他的演奏和作品,對中國小提琴事業的發展起瞭促進作用。他的其他管弦樂作品,在民族風格和西歐作曲技巧的結合上,作過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貢獻。

  自1967年起,馬思聰在國外從事音樂創作、教學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