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裡素有“西非文化搖籃”之稱,馬裡人能歌善舞,全國7個大區,都有自己的歌舞和獨特的表演風格。舞蹈與歌唱相伴,為馬裡舞蹈的主要特徵。歌舞是馬裡人表現歡樂或悲傷感情的特殊形式,並用歌舞來復述歷史、傳延習俗、教育後代和激發鬥志。

  “貢巴”是班巴拉族舞蹈,產生於3世紀前後,是在傳統的割禮儀式上跳的舞蹈。班巴拉族人凡男子到成年時,都要進行割禮,他們被送到深山密林中接受各種考驗,並傳授貢巴舞。割禮儀式後,青年回到村裏,在歡迎他們歸來來的盛大集會上,女人們唱著懷念英雄的頌歌,將男青年們引入會場,並跳貢巴舞,舞蹈充滿戰鬥氣氛。開始時鼓手連擊娺拍的三連音節奏,領舞者手持由植物根結編織的沙葫蘆,率隊魚貫而出,舞蹈步法堅定有力,雄壯穩健,舞步多變,時而翻轉,時而跳蹲。動作以腰部帶動胯部為其主要特點。舞蹈中時而伴有尖叫聲,表現出民族興旺和不可戰勝的意志。其主要伴奏樂器為牛皮鼓、羊皮鼓和響器等。舞者著五彩繽紛的民族服裝或著白色、黑色褲,下肢帶腳鈴,手持麻制的牛尾。此舞不僅盛行於班巴拉族,也流傳於馬裡各地,但風格不盡相同。

  馬裡有代表性的舞蹈還有“芒加亞尼”,是馬林凱地區班巴拉族祝賀新娘出嫁時跳的舞蹈;“馬丹”是芒戴族慶豐收時由姑娘們跳的舞蹈;“蘇努”是卡伊的卡爾塔地區表現男女青年相愛的舞蹈。(見彩圖)

馬裡舞蹈芒加亞尼 馬裡國傢藝術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