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倫敦

  美國作傢。1876年1月12日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三藩市。父親是破產的農民,傢庭非常貧困。他從幼年起就以出賣體力為生,曾去賣報、卸貨。14歲進奧克蘭罐頭廠當童工。15歲時,他不顧政府的禁令,在三藩市港口非法捕蠔(稱為“蠔蠔賊”)。後來當水手,到過日本。回國後在黃麻廠和鐵路工廠做工。曾參加失業工人組成的“工人軍”進軍華盛頓,要求改善生活條件。以後在美國各地流浪,曾被當作“無業遊民”關進監獄,罰做苦工幾個月。他回故鄉後努力讀書,1894至1896年間,一邊讀中學,一邊工作,曾一度進入大學學習。1896年阿拉斯加發現金礦,他曾加入淘金者的行列,去加拿大克郎代克地區淘金,結果得瞭壞血癥,空手而還。從此埋頭讀書寫作,成為職業作傢。

  他寫瞭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和故事,3部劇本,以及論文、特寫等。1900至1902年發表《狼的兒子》等3部短篇小說集,這些小說通稱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在這些作品中,他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和罪惡,表達他對於人類美好生活的夢想。他還描寫淘金者和獵人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在嚴酷的環境中同大自然進行的艱苦鬥爭。

  1902年,他根據在英國倫敦的實地觀察,寫成特寫集《深淵中的人們》(1903)。他描寫倫敦的貧民窟和貧民收容所的真相,控訴英國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盡管所寫的隻是逆來順受的勞動人民,但表明作者已從傳奇式的“北方故事”轉向現實的階級鬥爭。

  他有兩部描寫動物的小說《荒野的呼喚》(1903)和《白牙》(1906),被認為是卓越的作品。《荒野的呼喚》描寫一隻名叫巴克的大狗與群狗鬥爭後,逃入原始森林,變成瞭狼。《白牙》描寫一隻狼在主人的訓練下克服瞭野性,最後咬死主人的敵人,救瞭主人一命。這兩部小說描寫動物在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鬥爭中表現瞭巨大的勇氣。這種“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

  在長篇小說《海狼》(1904)中,他揭露一個尼采式的“超人”“海狼”勞森的獸性的殘忍和利已主義。

  19世紀90年代他參加社會主義運動,1905年以後並參加社會黨的活動。1905至1910年期間他創作瞭一些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如:論文集《階級的鬥爭》(1905)和《革命》(1908);長篇小說《鐵蹄》(1908)和《馬丁·伊登》(1909)。他在這些作品中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描寫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同時預言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的最後勝利。《鐵蹄》是政治幻想小說,寫主人公安納斯特·埃弗哈德領導工人對“鐵蹄”──美國資本傢的寡頭政治,即資產階級專政進行鬥爭。小說控訴資本傢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揭露法庭、新聞、文藝、教會等機構充當統治階級的工具,描寫“鐵蹄”培養工人貴族,破壞工人的團結,政府軍隊鎮壓人民群眾,以及人民群眾在芝加哥舉行推翻“鐵蹄”的武裝起義。作者強調指出,美國的壟斷資本傢為瞭避免滅亡,一定會建立一個殘酷的獨裁政權;工人階級必須準備進行長期的武裝鬥爭。小說以埃弗哈德在監獄裡準備第二次武裝起義結束。但小說中過分強調瞭個人在革命鬥爭中的作用,把埃弗哈德塑造成“超人”式的英雄,同時把群眾描寫成沒有政治覺悟的人民。

  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的代表作,它描寫一個出身於勞動者的現實主義作傢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命運。馬丁·伊登決心要在文學創作中建立一番事業,他忍受瞭巨大的痛苦,克服瞭重重障礙,終於獲得瞭聲譽、愛情和財富。但他成名以後,背離瞭勞動人民。他自稱是個人主義者,信奉“捷足先登,強者必勝”的原則,而他在上流社會裡看到的資產階級各種人物全是勢利的市儈,甚至他所愛的羅絲也使他失望。他感到理想破滅,精神極度空虛,終於自殺。作者在小說中否定馬丁·伊登的個人主義思想,把主人公的個人奮鬥寫成悲劇,對資本主義社會作瞭尖銳批判,但他沒有指出未來的希望。

  傑克·倫敦在1910至1916年間還寫瞭一些優秀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天大亮》(1910)和《月谷》(1913),短篇小說《德佈斯之夢》(1913)、《墨西哥人》(1913)和《強者的力量》(1914)等,同時也寫瞭不少迎合出版商的需要而粗制濫造的作品。

  到瞭後期,傑克·倫敦逐漸脫離社會鬥爭,追求個人享受,他的“白人優越論”發展成為大國沙文主義,為1914年美國幹涉墨西哥辯護。1913年以後,他因經濟上的挫折和傢庭糾紛,精神受到嚴重打擊,經常酗酒,1916年11月22日服毒自殺。

  傑克·倫敦的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面作瞭揭露和批判,他擅長以人物的行動來表現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故事情節緊湊,文字精練生動,有相當的感染力。

  

參考書目

 R.O'Connor,Jack London:A Biography,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