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區錯那、墨脫、林芝等縣。約6000餘人(1982),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文字,因與藏族長期雜居,通用藏文。口頭文學中詩歌佔有突出地位。

  薩瑪酒歌是門巴族詩歌中主要歌體。“薩瑪”是曲調名稱,多用於婚禮、節日、酒會或勞動等喜慶和歡樂的場合,偏重抒情。歌詞內容以表達祝福、讚頌和祈願為主,從各方面反映瞭民族生活和習俗。薩瑪酒歌分多段體和獨段體兩種,以多段體居多數。詩體形式大多六音節或九音節一行,三行或或四行構成一個詩段;也有七音節、八音節或十音節一行,五行、六行或八行構成一個詩段。每首歌,詩段無定數。在一首歌中,各詩段的結構形式是一致的。《白鶴歌》、《聚歡》、《流浪歌》、《長虹山》、《逃亡歌》、《建屋歌》、《牧人歌》等是薩瑪酒歌的代表作品。

  門巴族情歌雖以表現愛情為主,但同時也反映瞭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對現實的理解和感受,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觀察和認識。不少情歌,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格言性質。每句均六音節三頓,絕大部分四句一首。極個別的是五句、六句或八句。曲調固定,可以即興填詞歌唱。

  門巴族敘事詩,由牧歌發展而來,采用散體歌謠形式。每句音節無定數,一般是三句或五句一個詩節,每首或每章由若幹詩節組成,演唱時化裝披飾,手牽犛牛,邊歌邊舞。長篇敘事詩《太波嘎列》是門巴族敘事詩的代表作品,全詩共十四章,歌頌傳說中的牧業始祖太波嘎列的事跡,生動細膩地反映瞭各種牧業生產勞動的發生和發展。

  戲劇在門巴族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門巴戲起源於宗教儀式活動,戴假面具演出,在鑼鈸伴奏下,說、唱、舞三者錯落穿插,交替配合。道白很少,跳和說、唱不同時進行。唱詞采用散體歌謠形式,曲調隨內容和情感的變化而變化。《阿拉卡教父子》是在門隅地區流傳的一部戲劇作品。這部作品描述瞭阿拉卡教父子的遭遇,反映瞭在封建農奴制度下的門巴族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反抗精神。

  在古代,門巴族有豐富的神話,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宗教思想居於統治地位;再加沒有文字記載,很多遠古神話傳說逐漸被打上宗教烙印。至今流傳的隻有一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古代傳說。如《三兄弟河》、《鎮壓妖女》、《卻吉桑姆和冬頓》等。故事有《杜鵑、啄木鳥和斑鳩》等,它們表達瞭門巴族人民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鬥爭精神以及他們對各兄弟民族誠摯友愛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