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詩人。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他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或“蘇梅”。父梅讓務農,叔梅詢進士及第,曆官至翰林侍讀學士,頗有文名。梅堯臣12歲隨梅詢學習。26歲以梅詢的“門蔭”,補太廟齋郎。不久,任桐城縣主簿,調任河南縣主簿。天聖九年(1031),任河陽縣主簿。河陽離西京洛陽很近。當時西昆詩派的首要人物錢惟演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歐陽修任西京留守推官,還有尹洙等人也官西京。梅堯臣常與這些名人人往還,很受推重,並與歐陽修成為莫逆之交。景祐三年(1036),梅堯臣在建德縣令任上,寄詩范仲淹支持改革弊政的主張。寶元二年(1039)知襄城縣,其後歷有遷轉。皇祐三年(1051)賜同進士出身;改任太常博士。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推舉他為參詳官,希望通過考試打擊當時的浮艷晦澀文風。梅堯臣在閱卷中激賞蘇軾的文章,向歐陽修推薦,取錄為第二名。嘉祐五年(1060),梅堯臣為尚書都官員外郎,不久病逝。

  梅堯臣早年的詩歌創作,曾受到西昆詩派的影響,後來由於他關心現實,接近人民,詩風逐漸變化,並提出瞭同西昆派針鋒相對的詩歌理論。他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對浮艷空洞的詩風,進行瞭激烈的批判。在藝術上,梅堯臣註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瞭“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標準,並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梅堯臣的創作實踐與其創作主張是一致的。他的詩歌富於現實內容,題材廣泛。他瞭解農村生活,在早期就寫瞭一批關懷農民命運的作品,如《田傢四時》、《傷桑》、《觀理稼》、《新繭》等。以後,他又寫瞭《田傢語》,描寫沉重的賦稅、徭役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墳貧女》,通過一個貧傢女子哭訴,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他的一部分詩作抒寫對國事的關心。如《襄城對雪》之二,《故原戰》等。另一些篇章如《彼䴕吟》、《巧婦》、《聞歐陽永叔謫夷陵》、《猛虎行》,表現瞭他對於守舊、腐朽勢力的憎恨。他還寫瞭不少山水風景詩,其中《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觀鬥雞》等詩,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瞭深刻的哲理。

  梅堯臣的詩以風格平淡、意境含蓄為基本藝術特征。他善於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畫出清切新穎的景物形象。如《魯山山行》描寫晚秋山間荒涼幽靜的景色,細致入微。此外,“五更千裡夢,殘月一城雞”(《夢後寄歐陽永叔》),“最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醜枝”(《東溪》),“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考試畢登銓樓》),都是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但他的詩也時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黃河》、《夢登河漢》,涵渾壯麗,和他的一般風格迥異。由於他作詩受韓愈、孟郊的影響較大,藝術上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有時語言過於質樸古硬,缺乏文采。這些弊病都可以認為是端正華而不實的詩風所付出的代價。他對開辟宋詩的道路作出瞭重要貢獻,劉克莊稱他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後村詩話》),龔嘯說他“去浮靡之習,超然於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於諸大傢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錄》),這些評論都很有見地。

  梅堯臣的著作,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遺》1卷,《附錄》1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今人朱東潤有《梅堯臣集編年校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