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奏弦鳴樂器。流行於中國內蒙古、新疆及青海等地蒙古族中。東部蒙語稱“潮爾”;西部稱“莫林胡爾”。因琴頭上雕有馬頭裝飾,故通稱馬頭琴。據傳,成吉思汗時期(1155~1227)馬頭琴已在蒙古族地區流傳。

  馬頭琴由共鳴箱、琴桿、弦軸及弓子等部分構成。共鳴箱有梯形和倒梯形兩種,用黑松木或楓木為框,兩面蒙羊皮;琴桿用榆木或紫檀木製作,無指板音品。民間流行的馬頭琴用兩縷馬尾為弦,用弓演奏,弓弦不夾在兩弦之間。演奏時,將共鳴箱置於兩膝膝間,琴頭斜向左側,左手扶琴按弦,右手運弓,近似二胡。其音色柔和渾厚,悠揚婉轉。馬頭琴的傳統定弦有3種:①正四度、e1a1;②反四度a1e1;③五度 d1a1。馬頭琴的傳統弓法多用連弓、分弓和分頓弓。經過改革的馬頭琴,共鳴箱蒙蟒皮,用尼龍弦,定弦比傳統定弦高四度,擴大瞭音域,增大瞭音量。在弓法上增加瞭快弓、跳弓、擊弓等技巧,提高瞭音樂表現力。

馬頭琴

  馬頭琴不僅用於民歌與說唱音樂的伴奏,亦用於獨奏。傳統獨奏曲多由民歌改編而成,有《四季》、《朱色烈》、《巴雅齡》等。新創作的樂曲有《草原新歌》、《草原連著北京》、《萬馬奔騰》等。著名馬頭琴藝人和演奏傢有色拉西、桑都仍和齊·寶力高、達日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