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中國話劇與電影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傢,社會活動傢。原名趙默,字緘可。生於1911年8月9日,祖籍湖南沅陵,隨父輩遷居江蘇吳縣。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被調到中國左翼戲劇傢聯盟,組織並領導光光劇社、曦升劇社、淞聲劇劇社(又名“藍衣劇社”)、無名劇人協會等進步戲劇團體。他導演和主演瞭不少劇本,還寫瞭獨幕劇《爆裂》和《流浪者》。1934年,任上海左翼文化總同盟委員。從1935年起,先後和章泯、王瑩等創辦和參加瞭東方劇社、上海業餘劇人協會、四十年代劇社,開始重視表演藝術、導演藝術的理論與技巧的鉆研。這期間,他參加演出和主演的話劇與電影有:《娜拉》、《欽差大臣》、《生死戀》、《賽金花》、《夜半歌聲》、《狂歡之夜》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金山任上海救亡演劇第二隊副隊長。從上海出發,輾轉千裡,演出救亡戲劇。到武漢後,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文藝組負責戲劇、電影工作。1938年,組織中國救亡劇團赴東南亞,向海外華僑進行抗戰宣傳。1939年春到達香港,以新中國劇團的名義演出過陽翰笙的《塞上風雲》,以旅港劇人協會的名義演出過E.沃爾夫的《馬門教授》,均由金山導演和主演。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脫險歸來。1942年在重慶主演瞭郭沫若創作的名劇《屈原》,以精湛的演技,在舞臺上生動地塑造瞭愛國詩人屈原的形象,贏得瞭很大成功。以後,金山參與籌組瞭中國藝術劇社,任總幹事。並建立瞭專用劇場,演出瞭許多有影響的劇目,成為大後方一個堅實的進步戲劇文化陣地。1946年,他到東北接收偽滿映電影廠,編導、拍攝瞭影片《松花江上》,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傑作。1949年,金山調至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任副院長,後兼任總導演。在這個劇院,他先後扮演瞭《保爾·柯察金》中的保爾、《萬尼亞舅舅》中的萬尼亞、《紅色風暴》中的施洋;導演瞭夏衍的《上海屋簷下》,田漢的《麗人行》、《文成公主》,陳白塵的《紙老虎現形記》,姚仲明的《記憶猶新》等。1978年,調到中央戲劇學院,次年任院長。他提出瞭以教學為中心,與科研和演出實踐相結合的主張,並以他豐富的戲劇經驗為學生講課、排戲。他倡議采取社會方式發展電視劇。1982年,成立電視劇藝術委員會,他兼任主任。同年7月7日在北京病逝。生前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傢協會理事等職務。

金山為《屈原》劇組排戲

  金山一生主演和導演的話劇共40多部,主演和導演的電影各5部,創作和改編的話劇、電影劇本15部,還撰寫瞭數十萬字有關戲劇、電影的表演、導演藝術論著。

  金山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瞭在表演藝術上體驗和體現的關系,並在藝術實踐中取得瞭成果。他曾對體驗和體現作瞭辯證的概括:“沒有體驗,無從體現;沒有體現,何必體驗;體驗要深,體現要精;體現在外,體驗在內;內外結合,相互依存”。

  金山還創造性地在話劇、電影的表、導演藝術中吸收、溶入瞭某些傳統戲曲的表演方法,這是對話劇民族化的一份貢獻。從40年代金山主演“屈原”以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演和導演的話劇,如《紅色風暴》、《文成公主》等,都可以看到他藝術風格中越來越濃厚的民族藝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