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產生在西元10世紀吳哥王朝初期。著名的古典戲劇《林恰的故事》受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影響,人物及故事情節的安排和語言的運用融合瞭高棉民族的傳統文化。吳哥時期的國王傑耶跋摩七世(1125~1215)的第二個妻子因陀羅大衛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公主,她親自創建劇團,對發展和傳播高棉文化藝術起瞭促進作用。古典題材的戲劇有《神綬帶》、《海螺》、《真那翁》等,內容大同小異,描寫一個王子少年時受虐待,幸遇神仙,長大成人後,又巧遇仙女或公主,結為百年之好,後又遇妖魔迫害,,國王得知便求助於神猴哈努曼。故事的結局總是把國王比擬成菩薩,戰勝妖魔。此外,廣為流傳的劇目《東姆和狄歐》歌頌瞭15世紀柬埔寨一對青年男女純真愛情,揭露瞭封建婚姻的罪惡。《特明吉的故事》、《阿勒沃的故事》反映瞭人民大眾對封建壓迫、專制的反抗,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古典戲劇根據表演形式、伴奏樂器和服裝道具的差別分為3大劇種:

  ① 巴薩劇。以對白和演唱為主,配以簡單的動作。有專門的曲調伴奏,使用的樂器有鼓、鑼、胡琴等。舞臺上有佈景和道具。桑沙倫是20世紀50、60年代巴薩劇的著名演員,他擅長扮演國王的角色,擁有很多觀眾。

  ② 依該劇。這是一種民間戲劇,逢年過節或農閑的時候,通常在臨時塔起的戲棚子裡演出,不需要佈景。開演時,所有的演員先在舞臺上依次亮相,由導演逐一介紹。設有專人解說,表演時以演唱和舞蹈為主,伴奏多用單面鼓。

  ③ 舞劇。原是一種宮廷舞劇,後以表演神仙鬼怪等佛經故事為題材。舞蹈演員的每個動作都有規定的程式和含義,尤以手臂和腰部的動作為主,配有固定的曲調,伴唱者坐在幕內,用民族樂器伴奏。其傳統劇目有《猴王和魚王後》、《坦·莫諾隆之舞》、《莫諾麗亞和波拉紹頓》等。後者是由民間傳說改編的:莫諾麗亞和她的4個姐妹下凡,脫下神衣在池塘裡戲耍。波拉紹頓王子來到池塘邊,偷走瞭一套神衣。不久天宮召喚,姐妹們發現少瞭莫諾麗亞的神衣,她憂傷萬分。此時,王子來把神衣送還給她,並向她求愛。王子的真誠打動瞭莫諾麗亞,她終於同意留在人間。

  此外還有一種戴面具演出的滑稽劇,演員都是男的。

  20世紀中期,柬埔寨的話劇、歌舞劇在法國文化的影響下有所發展。70年代和80年代,柬埔寨的民族文學包括戲劇的發展進入瞭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著名的現代話劇《母親們的犧牲》、《送子參軍》等,反映瞭柬埔寨人民救國鬥爭的現實生活,成為民族解放鬥爭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