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散文傢。雲南哀牢山區南華縣人。出身農民傢庭。清朝貢生。與當地彝族人民有深交世誼。咸豐六年(1856),在夏傢25裏外,太平軍王泰階(四川峨眉漢族)、李學東(四川峨邊彝族)發動貧苦彝民李文學率眾5000多人起義,號稱“夷傢兵馬大元帥”。不久,夏正寅即被王泰階薦入帥府,擔任秘書一類職務。

  這次起義提出瞭“鏟盡滿清贓官,殺絕漢傢莊主”的口號,團結各族人民進行鬥爭。起義曾擴大到10個縣,堅持20年。失敗後,夏正寅感到自己“既既不能起夷庶於水火,復無力脫李帥於刀芒。公義不及,私情未盡”(《哀牢夷雄列傳》自序,下同),遂以餘年,秘密從事這次革命歷史的撰述。他的寫作立場、目的非常明確:“遊俠貨殖,世之所輕,史遷傳之;蓋遊俠貨殖之行,於生民有義有利也。哀牢諸夷雄,為民除暴謀利,不為世所知,曷可不志哉?”在寫作過程中,鄰居彝翁常常夜聚夏傢,“清茶淡酒,圍爐而談。每至深夜不散”,往往談得“相對飲泣”,為夏正寅提供許多重要資料,他終於完成瞭一部充滿血淚的《哀牢夷雄列傳》。

  《哀牢夷雄列傳》是一部彝族人民起義英雄的傳記。在書中,著者使用幹支紀年而不用清代紀元,並且稱清統治者為“賊”。全書有14篇傳,其中12篇彝族起義英雄傳,一篇漢族英雄傳,僅一篇反面人物傳;另有作者自撰的序跋各一篇,並附彝文宗譜5篇。今所傳本已殘缺不全,但目錄、自序和幾個首要人物傳均存。

  《哀牢夷雄列傳》殘稿已經全部在《近代史資料》1957年第2期上發表。語言淺近簡潔,生動自然。人物形象也較鮮明:他們具有貧苦出身的英雄人物的傳奇色彩,可貴的革命品質,較高的革命策略。民族團結思想也表現得相當突出,比較生動地表現瞭中國近代少數民族地區人民起義英雄的成長,反映瞭歷史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