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隱

  中國導演藝術傢、戲劇理論傢、翻譯傢。1905年12月11日生於天津。原名承志,筆名居穎、居尹、亮儔,藝名菊影,後自改為菊隱。少年時期傢境貧窮,常以半工半讀維持學業。在20年代前半期,一度熱衷於散文詩的寫作,曾組織過“綠波波社”等文學團體。1928年在燕京大學畢業前夕,他和熊佛西組織瞭多幕話劇《蟋蟀》(熊佛西編劇)的演出,因諷刺軍閥禍國殃民,而被通緝。

  大學畢業後,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長。1930年就任北平國立研究院出版部秘書,兼任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英國小說作品講師。

  1931年9月,參加籌辦北平戲曲專科學校,此校後改名為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焦菊隱擔任第一屆校長。在校4年中,他對戲曲教育進行瞭改革,如實行男女合校體制;在戲曲和音樂傳統專業課程以外,設置中文、中外史地、中國戲劇史及西洋音樂原理等課程,並對原有的傳統課程提出瞭革新的要求。他還悉心閱讀有關戲曲史方面的書籍,向戲曲名傢求教。戲校為京劇界培養瞭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表演藝術傢。

青年時代的焦菊隱

  1935年秋,焦菊隱赴法國留學,在巴黎大學廣泛地接觸瞭西方的文學藝術,觀摩歐洲著名的各種戲劇流派演出。1938年初被授予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很快回國。到1941年底,他一直在廣西桂林工作,任廣西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積極參加抗日活動。其間曾應“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西南支部”的邀請,擔任《三兄弟》的導演顧問,還曾為國防藝術社導演曹禺劇作《雷雨》和阿英劇作《明末遺恨》等。這時他還和歐陽予倩參加桂劇的改革工作,為著名桂劇演員尹羲改編瞭《雁門關》,同時,寫作瞭一系列關於舊劇改革的文章。

  1942年初去四川江安,在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話劇科教授兼主任,在國內第一個把W.莎士比亞名著《哈姆雷特》搬上舞臺。年底離校到重慶。

  在重慶期間,有近兩年的時間,焦菊隱處於失業狀態。後曾在重慶中央大學和社會教育學院任教。在此期間,他翻譯瞭М.高爾基的《未完成的三部曲》、貝拉·巴拉茲的《安魂曲》、В.И.聶米羅維奇-丹欽科的《文藝·戲劇·生活》、左拉的長篇小說《娜娜》、契訶夫的《萬尼亞舅舅》、《櫻桃園》等;還撰寫瞭《裝置設計的基本認識》、《論燈光》、《論戲劇批評》等專論。在翻譯及對А.П.契訶夫和聶米諾維奇-丹欽柯的研究中,焦菊隱的現實主義藝術思想又得到進一步發展。

  抗戰勝利後,焦菊隱返回北平任北平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兼主任,並為演劇二隊導演《夜店》,獲得成功。這是焦菊隱第一次在話劇舞臺上煥發導演藝術的光采。1947年底,他創辦瞭北平藝術館,導演瞭話劇《上海屋簷下》(夏衍編劇)、京劇《桃花扇》(歐陽予倩編劇)。1948年北平藝術館被迫解散。焦菊隱又籌建校友劇團,並把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為京劇《鑄情記》,由翁偶虹導演。在這一時期,他還寫作瞭《聶米洛維奇-丹欽柯的戲劇生活》、《莫斯科藝術劇院五十周年》、《戲劇運動在今天》、《怎樣‘革新’舊劇》等論文。

《三塊錢國幣》劇照

  1948年冬,焦菊隱由北平進入解放區石傢莊。1949年初,又回到解放後的北平,擔任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兼西語系主任。1950年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老舍的話劇《龍須溝》,以完美的舞臺藝術形象、鮮明的人物性格、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展示出現實主義舞臺藝術的魅力。1952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改組成為專業話劇院,曹禺任院長,焦菊隱任第一副院長兼總導演和藝術委員會主任。建院初期,焦菊隱相繼導演瞭《龍須溝》、《明朗的天》(曹禺編劇)等劇。他強調以導演為核心的共同創造思想,主張演出集體必須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對劇本進行“二度創造”,表演創作中不能忽視“心象”孕育過程,並以深入開掘和鮮明體現人物性格形象為創作目標。1956年他通過《虎符》(郭沫若編劇)的排練,進一步探索話劇向戲曲學習和舞臺藝術民族化的道路。

焦菊隱導演的《虎符》劇照

  1958年他導演瞭老舍的名劇《茶館》和話劇《智取威虎山》。以後,他“一戲一格”地導演瞭《蔡文姬》、《三塊錢國幣》、《星火燎原》、《膽劍篇》、《武則天》、《關漢卿》。在這些劇目的排演中,焦菊隱把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思想與中國戲曲藝術的美學原則融匯於自己的導演創造之中,逐步形成瞭自己的導演學派。作為這一學派的代表性劇目是《茶館》和《蔡文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曾擔任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全國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的常務理事兼藝術委員會主任,第二、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75年2月28日因肺癌病逝於北京。

  焦菊隱生前導演的話劇《茶館》於1980年應邀到聯邦德國、法國、瑞士三國10多個城市巡回演出,歷時50天。這是新中國話劇歷史上第一次出國演出。1983年《茶館》又應邀赴日本演出,都獲得巨大成功。

《蔡文姬》劇照

  焦菊隱的戲劇論著已經編輯出版的有:《焦菊隱戲劇論文集》、《焦菊隱戲劇散論》。做為劇院的藝術研究專集已出版的有:《〈茶館〉的舞臺藝術》、《〈蔡文姬〉的舞臺藝術》、《〈龍須溝〉的舞臺藝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