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音樂的創作手法之一。“泛調性”一詞為奧地利作曲傢A.勳伯格所創用,表示“綜合所有調性”之意,以說明他的作品中調性處理的特點,而不稱為無調性。但泛調性一詞並未得到普遍應用。1958年,美國音樂評論傢R.雷蒂在其所著《調性、無調性、泛調性》一書中,又應用瞭泛調性這一名詞,以概括20世紀音樂作品中一些既非傳統調性又非無調性的新的調性語言特徵。泛調性的主要標誌是“流動的主音”,即在一種音樂結構中,同時有若幹不同主音在發揮作用,但這些主音本身也是遊移不定的。。因此,流動的主音或遊移的和聲,是瞭解泛調性的起點。某些非線條性的雙調性或多調性,亦屬於泛調性范圍。在泛調性結構中所包含的調性作用,並不依靠傳統的確立調性方法,而是通過音程、旋律型與和聲進行中所含有的調性關系來提示調中心的意義。泛調性結構中,也包括某些無調性因素,但並非徹底的無調性風格。因此,泛調性是介乎傳統調性與無調性之間的一種新的調性思維方式。B.巴托克、I.F.斯特拉文斯基、P.欣德米特等人的不少作品,都屬於泛調性音樂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