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彈詞演員。原籍山東。自幼師事夏蓮生,10歲登臺演出,藝名十齡童。擅唱“陳調”、“山歌調”等唱腔。1950年後積極說新書、唱新書,所說彈詞《小二黑結婚》曾獲好評。1951年加入上海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經常深入農村、工廠,參加瞭現代題材書目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短篇《孟老頭》、《學旺似旺》的創作和演出。在演出中,成功地塑造瞭老貧農、老工人的形象,受到瞭觀眾的歡迎;並參加整理、改編傳統曲目《老地保》、《追舟》、《三約牡丹亭》等,提高瞭書目目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劉天韻的說表富於激情,情緒飽滿,並大膽舍棄脫離書情、破壞人物形象的噱頭,著力於塑造人物和組織情節。起角色著重體現人物性格與內心活動,通過說與演做到形體動作與感情的結合。如在《玄都求雨》中,表現錢志節被推上法臺求雨時的種種尷尬情景,通過對人物內心活動與表情動作的描摹,收到瞭令人可笑而又可憐的效果;在《老地保》中,對洪奎良的正直性格也塑造得極為成功。由於劉天韻經常註意觀察社會生活,熟悉各種人物,又肯虛心向同行學習,所以刻畫人物生動、深刻,通過長期藝術實踐,形成瞭一套現實主義的表演方法。

劉天韻(左)與劉韻若演唱蘇州彈詞《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