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地語詩人。出生於北方邦昌西地區的農村。他是甘地主義的信徒,又是虔誠的印度教徒。他一生共創作40部詩集和長詩,大多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他早期的作品有較大的影響。長詩《印度之聲》(1912)是他的代表作,約2,500行,分為往世篇、現代篇和未來篇,歌頌瞭古代印度的繁榮和燦爛的文化,哀歎現代的落後和貧困,嚮往印度的美好的未來,詩中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曾激勵過當時為民族獨立而鬥爭的廣大群眾。長詩《農民》(1916)描寫一個農民的悲慘的遭遇。詩集《祖國之之歌》(1925)和《印度教徒》(1927)的基調與《印度之聲》相同,贏得瞭讀者的好評,因而被稱為“民族詩人”。長篇敘事詩《阿逾陀》(1932)和《亞雪特拉》(1933)分別取材於羅摩的故事和釋迦牟尼出傢的故事,都有一定的影響。他的詩一方面反映出民族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也帶有復古主義和教派主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