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e法利亞

  西班牙作曲傢。1876年11月23日生於加的斯,1946年11月14日卒於阿根廷的上格拉西亞。

  生平 法利亞自幼從母親學鋼琴,9歲即能能同母親一起演奏鋼琴四手聯彈,同時從當地的音樂教師學習和聲及對位。11歲起參加當地有名的比涅格拉私人音樂會,並開始嘗試文學和音樂的創作。17歲立志要當作曲傢,90年代末,入馬德裡音樂學院J.特拉戈鋼琴班,兩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1902年起從F.佩德雷利深造。佩德雷利是西班牙民族樂派的開創者,著名作曲傢I.阿爾韋尼斯、E.格拉納多斯和R.格哈特皆出其門下。在佩德雷利影響下,法利亞認真研究西班牙民間音樂,尤其是安達盧西亞獨具特色的民歌形式“深沉歌”,成為他日後創作的主要特征。1907年,法利亞到巴黎,從P.迪卡斯學作曲和配器,並進行創作和演出活動,其作品深受法國聽眾的歡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國,他的代表作舞劇音樂《愛情魔法師》、《三角帽》(1919),交響組曲《西班牙庭園之夜》(1915)和鋼琴曲《安達盧西亞幻想曲》(1919)等相繼上演,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被認為是西班牙民族樂派進入成熟期的標志。1921年他移居格拉納達,在那裡完成瞭室內歌劇《佩德羅先生的木偶戲》(1922)和《哈普西科德協奏曲》(1926),並開始瞭《阿特蘭蒂達》(未完成)的創作。1939年應設在佈宜諾斯艾利斯的西班牙文化學院之聘赴阿根廷,一直到逝世。

  創作 法利亞從小生活在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地區,他的早期作品都不自覺地帶有安達盧西亞色彩。從音樂學院畢業後,由於傢庭中落,為維持生計,有一個時期他專事寫作西班牙民間喜歌劇“薩蘇埃拉”。這些作品並不成功,但對他掌握民族風格,積累創作素材和經驗有很大的幫助。《三角帽》裡面膾炙人口的《磨坊主舞曲》,實際上是在這時寫的。1903年,鋼琴曲《音樂會快板》獲技巧性鋼琴作品獎;1904年皇傢藝術學院設獎征求西班牙風格的獨幕歌劇,他為此而寫的《人生短暫》獲得第1名。這是他的第1部富有個性的作品,也是成名之作,但事先允諾的演出卻未能實現。

  在巴黎的7年間,法利亞與C.德彪西、M.拉韋爾結為密友,彼此切磋交流,所受啟發頗多。他到法國後寫的第1部作品《三支旋律》(1909),就采用瞭許多印象派手法,其中伴隨著人聲的鋼琴部分尤有特色。《人生短暫》也是在按照德彪西和拉韋爾的意見修改瞭配器之後,由迪卡斯推薦給巴黎喜歌劇院首演的。法利亞曾說,倘不是來到巴黎,他將一事無成,可見法國文化對他的影響。此外在巴黎他還獲得瞭接觸各民族音樂的機會,比如Н.А.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和I.F.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給他留下瞭深刻的影響。回到馬德裡之後,法利亞進入藝術上的成熟階段,這個時期的第1部作品是《愛情魔法師》。這是一部帶有歌唱的獨幕舞劇,其中“深沉歌”的痕跡隨處可見,卻又極少直接的引用。《西班牙庭園之夜》是為鋼琴和樂隊而作的交響組曲,作者稱之為“交響印象”,其表現手法與《愛情魔法師》沒有本質的不同,主要音樂素材也是安達盧西亞風格的,但交響性器樂作品的特點使得材料的處理手法更為豐富,配器也更為復雜一些,被看作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作之一。2幕舞劇《三角帽》是最受歡迎的作品,在倫敦首演時畢加索親自為之設計佈景。《安達盧西亞幻想曲》可以說是一首充分發揮瞭鋼琴技巧的“深沉歌”,作者將其題獻給A.魯賓斯坦。它和後來的《哈普西科德協奏曲》具有共同的特點,即:以民間曲調為依據構成的和弦,以及由此而來的某些獨特的和聲手法,單純、動人的曲調和經常出現的類似吉他指法的音型,有時還使用嚴格的“音列”手法。這些表明法利亞的創作已形成自己的具有系統性的特點。清唱劇《阿特蘭蒂達》(作者亦稱之為戲劇康塔塔)是他最後一部作品。作者想把他對於歷史、民族、宗教和音樂的認識全部容納其中,由於戰爭的影響和多病的身體未能完成。1962年米蘭拉斯卡拉劇院上演瞭這部作品,其中隻有序幕是出於法利亞之手,其餘全是由他的學生阿爾夫特完成的。法利亞繼承一代宗師佩德雷利的思想,將自己的藝術植根於古老而富有鮮明特點的西班牙文化之中,並廣泛吸收外來文化,將先進的技術手段與本民族的傳統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風格,終於使西班牙民族樂派與歐洲的先進樂派並駕齊驅,這是他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