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民間歌舞。流傳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及內蒙古自治區等地。角色有“上裝”(女)和“下裝”(男),表演有一套程式:小帽兒、三場和情節小戲。其中小帽兒和三場以舞蹈為主。三場表演集中瞭二人轉裏舞蹈的主要精華。頭場是請場,慢板節奏,多模擬少女摸鬢、正領、抻袖、提鞋等梳妝打扮的動作;要做到“穩中浪”,主要看腕子功,所以說“頭場看手”。2 場是逗場,中板節奏,用撲蝶、切身、碰肘、搶扇、搶手絹、掏燈花等動作,表現男女愛悅的感情;要做到“浪中俏”,主要看身體、腰腰肢的扭動,所以說“二場看扭”。3場是圓場,快板節奏,男女追逐跑圓場,用推磨、卷席筒、挎臂旋轉等動作;要做到“快而不亂”,主要看腳下工夫,所以說“三場看走”。

  二人轉所持道具主要是玉子板(竹板)、八角巾、扇子等,最早的二人轉“下裝”右手持燈。其中又以玉子板最有代表性,打法有掏板、磕板、扔板等,耍玉子板的動作有“紡線”、“放風箏”、“摘豆角”、“推磨”等。扇子有轉、抖、翻、拉、推、端、蓋、倒、滾、飛等十多種耍法;八角巾有片、甩、扔、繞、翻、托、轉、滾、頂、拋等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