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奏弦鳴樂器。緬甸古代宮廷的撥絃樂器,現仍流傳於民間。中國唐代稱為“鼉首箏”,清代稱為“密穹總”,即mí-gyaùng saung的譯音。“mí-gyaùng”意為鱷魚,“saung”為絃樂器。據中國《新唐書·驃傳》有關“鼉首箏”的記載:“箏二:其一形如鼉,長四尺,有四足,虛腹,以鼉皮飾背面及仰肩如琴,廣七寸,腹闊八寸,尾長尺餘,卷上,虛中施關,以張九弦,左右一十八柱;其一面飾彩花,傳以虺皮為別。”現代緬甸流傳的鱷魚琴已改為古舟形,有弦3根,定弦為G、d、、g,12品,琴體側面和上面飾有象牙雕刻花紋。琴弦由絲弦改為兩根尼龍弦(高音弦)和1根金屬弦(低音弦)。演奏時將琴平置架上,左手按弦,右手用固定於食指上的象牙撥子彈撥。高音弦奏旋律,低音弦為固定低音伴奏。鱷魚琴的音色渾厚柔美,所奏樂曲具有獨特的韻味,多用於合奏,也能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