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多尼采蒂

  義大利作曲傢。1797年11月29日出生於貝加莫的一個工人傢庭。9 歲入 S.邁爾主持的教會音樂學校學習。邁爾很賞識他的音樂才能。1811年,邁爾資助他進入博洛尼亞音樂學院,從S.馬太學習對位法。1817年回到貝加加莫,由邁爾介紹,與威尼斯一傢歌劇團簽定合同,寫瞭4部歌劇。這些屬於習作時期的作品,比較平庸。這時他還寫瞭大量的宗教音樂、管弦樂等器樂作品,表現出他在創作上一氣呵成、快速多產的特點。1822年他的歌劇《格拉納塔的佐拉伊德》在羅馬演出,大獲成功,受聘於那不勒斯的新劇院寫作歌劇。此後他每年寫2~5部歌劇,從短小的獨幕滑稽劇到多幕的正歌劇。這些作品由於腳本的缺陷,都未獲成功,但在音樂上已顯露出G.羅西尼的影響和他個人的創作風格。1830年,他的歌劇《安娜·博萊娜》在米蘭演出成功,後又在巴黎、倫敦上演,使他名揚歐洲。他相繼寫出瞭《愛情的靈丹》(1832)、《拉美莫爾的露契亞》(1835)、《軍中女郎》(1840)、《嬖人》(1840)、《夏莫尼的林達》(1842)、《唐帕斯卡萊》(1843)等著名歌劇。1835年,他被聘為那不勒斯皇傢音樂學院教授,1837年任該院院長。他曾兩次去巴黎。1835年應羅西尼的邀請,到巴黎指揮他的歌劇《馬林諾·法裡埃羅》的演出;1838年由於歌劇《波利烏托》遭到禁演,再加上妻子病故和對音樂學院院長職務的厭倦,他移居巴黎。1842~1843年他訪問羅馬、米蘭和維也納,然後又回到巴黎迎接他的歌劇《唐帕斯卡萊》的上演,獲得極大成功。1845年他患麻痹病,1847年回到故鄉貝加莫,1848年4月8日去世。

  多尼采蒂是意大利浪漫主義歌劇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約有歌劇75部,還有彌撒曲等宗教音樂、康塔塔、弦樂四重奏、管弦樂等,均以創作的快速、多產而著稱。他的歌劇創作體裁多樣,如音樂滑稽劇《夜鐘》,社會心理傳奇劇《夏莫尼的林達》,意大利喜歌劇《愛情的靈丹》、《唐帕斯卡萊》,帶對白的法國喜歌劇《軍中女郎》、《裡塔》,浪漫主義歷史英雄歌劇《瑪麗亞·斯圖亞特》、《馬林諾·法裡埃羅》,抒情戲劇歌劇《拉美莫爾的露契亞》、《嬖人》,悲劇傳奇劇《呂克萊斯·波爾吉》、《安娜·博萊娜》等,都各具特色。他和羅西尼、V.貝利尼,被稱為“美聲學派”的三巨頭。他善於寫出優雅悅耳的曲調,能充分發揮歌唱傢的演唱技巧,因此許多著名的歌劇演員都喜愛他的作品。20世紀50年代,他的一些被人遺忘瞭的作品,又被M.卡拉斯等著名歌唱傢們發掘出來,重新搬上舞臺。他的許多歌劇都取材V.雨果、大仲馬、W.斯考特、G.G.拜倫等浪漫主義文學名著。不少作品反映瞭意大利爭取民族解放和統一的時代精神,歌頌瞭英雄主義和反抗暴政的英雄,如《安娜·博萊娜》、《呂克萊斯·波爾吉》(由於檢查機關的壓制,不得不常變換劇名上演),《瑪麗亞·斯圖亞特》(1835年上演時曾大加刪改)、《馬林諾·法裡埃羅》(根據拜倫的同名悲劇,反映瞭燒炭黨的鬥爭,很受意大利復興運動領袖馬志尼的推崇)等。他的喜歌劇《愛情的靈丹》、《唐帕斯卡萊》中的人民形象色彩鮮明,表現瞭生氣勃勃的樂觀主義精神,並與民族、民間戲劇傳統有深刻的聯系。

  多尼采蒂的作品體裁多樣,在風格上也很不一致。他早期所寫的喜歌劇受羅西尼的影響。到巴黎後,法國大歌劇對他有所啟示。他的喜歌劇《愛情的靈丹》仍然保持著意大利喜歌劇的傳統風格,1833年所作的《呂克萊斯·波爾吉》則開始向浪漫主義進行探索。他的正歌劇《拉美莫爾的露契亞》被認為是體現多尼采蒂獨特風格的代表作,至今仍在各國舞臺上演。多尼采蒂的歌劇,富於戲劇性,他善於通過音樂來塑造人物形象,發展戲劇沖突,細膩地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拉美莫爾的露契亞》中的一段六重唱,露契亞精神失常後的一段詠嘆調,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多尼采蒂精心地編織旋律線條,使其委婉曲折,富於表現力和歌唱性,同時在伴奏音樂的配器上追求豐富的效果。他在創作手法上的許多優點,為後來的G.威爾迪所吸收,並發展得更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