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音樂的創作手法之一。指兩個以上不同調性的同時結合。兩個調性的結合一般稱雙調性。多調性(包括雙調性)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一種新的調性類型,是傳統調性的一種特殊變體。它的每一個調性層次大都建立在傳統調性的基礎上,或具有傳統調性的某些特點,如自然調式或明確的中心音等。但它又是調性思維複合化的表現,產生複雜的和聲效果。重疊的調性之間關係愈遠,則音響愈尖銳。由於多調性是源自傳統而又打破傳統的一種特殊手法,為一些現代作曲傢所喜用。

<

  多調性的淵源可追溯至歐洲中世紀的奧加農的平行四度或五度的聲部進行,具有相距四度或五度的兩個調的重疊作用。在18世紀的復調音樂中,四度或五度的完全模仿,也帶有各聲部調性重疊的作用。B.巴托克在1908年寫的《十四首小曲》中的第1首,是現代多調性音樂中最早的作品之一。下例為該曲的開始部,上方聲部為E大調,下方聲部為C弗裡吉亞調式,形成雙調性:

巴托克:《十四首小曲》之一(1908)

  其他應用多調性手法的作傢有:I.F.斯特拉文斯基、M.拉韋爾、С.С.普羅科菲耶夫、P.欣德米特、K.希曼諾夫斯基、D.米約等人。其中法國作曲傢米約由於廣泛應用各種多調性手法而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