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鳴心

  中國作曲傢。1928年8月10日出生於湖北潛江。1938年喪父,先後依靠潛江、永川兩縣的兒童保育院為生。1939年在重慶,被選入陶行知創辦的育才學校學習音樂,師從賀綠汀、黎國荃等。1947年隨校由重慶至上海,從師範繼森、、吳樂懿等繼續學習鋼琴及作曲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1954年被派往蘇聯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師從米哈依爾·楚拉基教授。1958年回國,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講師。1969年在中央芭蕾舞劇院專事音樂創作。1976年起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系主任,中國音樂傢協會常務理事。1981年曾作為中國作曲傢代表團成員赴香港參加亞洲作曲傢代表大會。1982年2月赴美國洛杉磯,為“迪斯尼公司”拍攝的第1部反映中國風貌的環幕電影《中國奇觀》作曲、錄音。1982年11月應邀赴香港,參加由香港管弦樂團及香港唱片公司聯合舉辦的杜鳴心作品音樂會,受到普遍好評。

  杜鳴心的音樂創作始於40年代後期,初期的作品有歌曲《薪水是個大活寶》等。50年代在蘇聯學習期間,寫瞭《鋼琴三重奏》、鋼琴獨奏曲《練習曲》等器樂作品。60~70年代後他開始以創作舞劇音樂、交響音樂、話劇及電影配樂為主,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舞劇音樂《魚美人》(與吳祖強合作,1959)和《紅色娘子軍》(與吳祖強、施萬春等合作,1964),以及1977年後寫作《青年圓舞曲》、交響曲《青年》、交響音畫《祖國的南海》、交響幻想曲《洛神》和小提琴協奏曲等。杜鳴心的創作,具有音樂形象鮮明生動、旋律音調優美抒情、和聲配器簡潔洗練等特色。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民歌和民間歌舞音樂的影響,但他對音樂創作民族化的理解和實踐,不隻是簡單引用一些民間音調,而是力求體現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風格、韻味,以及中國文化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在創作技法的運用方面,他註重在借鑒西歐古典及俄羅斯、蘇聯的傳統經驗基礎上,廣泛吸取20世紀以來西方各國現代音樂創作中的好經驗。他對現代創作技法的運用,始終服從於作品的內容,力求同中國傳統音樂風格相結合,並為廣大音樂愛好者所理解。因此,旋律的作用和調性的思維,始終在他的創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