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聚居在中國湖南、貴州、廣西3省區相毗鄰的廣大地區,人口1425100人(1982年統計)。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以貴州錦屏縣啟蒙為界,分南北兩個方言區,侗族民歌也由此形成兩種不同風格。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主要靠口頭流傳。侗族習俗每逢年節,村寨之間賽歌、賽蘆笙,婚嫁喜事時唱盤歌、攔路歌,民間音樂活動絢麗多姿。

  侗族民間音樂的形態,按傳統習慣可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

 北部方言區民歌 以單聲部山歌為主,有一般山歌、玩山歌、白話、酒歌、伴嫁歌及其他禮俗歌曲。

  山歌 侗語稱“阿高井”,意為高坡歌,是北部侗歌的主要歌種。常在山坡上勞動和行路途中唱,曲調高亢嘹亮,音域寬廣,內容有古歌、放排歌、拉木歌、苦情歌、反抗歌等,多為見景生情,即興編唱。

  玩山歌 玩山是侗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每逢節假日,男女相約上山唱歌遊玩,故稱玩山歌。玩山歌有一套歌曲,按一定的程式唱。如初次見面唱“初相會歌”;初戀時唱“深情歌”、“成雙歌”;失戀時唱“傷心歌”等。玩山歌曲調優美抒情,唱時常運用一種獨特的裝飾性顫音,使歌曲獨具風韻。流行於天柱、錦屏、清水江流域一帶的河邊歌(侗語稱阿惹),也屬於玩山歌類。曲調簡單樸素,每句尾音延長,然後以裝飾音六度下行,很有特點。

  白話 侗語稱“壘”、“曉宋巴”、“阿板宋”等,是唱玩山歌中插入的一段朗誦性歌調,音域較窄,基本是一字一音,速度較快。

  酒歌 亦稱好事歌,侗語稱“阿煞”,在喜慶筵席時唱,曲調豐富,內容廣泛,除有歷史題材的古歌外,還有贊頌、感謝主人的歌,相互問答鬥智的盤歌等。有的曲調流暢優美,含蓄深情;有的音域寬廣,開朗熱情。以真假聲結合的唱法,采用一領眾和的形式,氣氛熱烈。酒歌還常因襯詞的不同而冠以“阿哦哩”、“阿諾”、“阿哩”等名稱。

  伴嫁歌 出嫁前夕由新娘及伴嫁姑娘們唱,曲調委婉,多傾吐包辦婚姻的痛苦及離別親人之情。

  除上述歌種外,北部侗歌中還有孝歌、上祭歌、龍燈歌、桃源歌以及宗教歌曲──佛歌等。

  北部侗歌的音樂特征是:①隻有單聲部民歌,從樂曲結構來看,屬於分節歌的形式,歌節的劃分以歌詞為準。②曲調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常以sol、do、re、la為調式主音。旋律中有時出現上下滑的非調式音(特別是在朗誦風的歌曲裡),但並不影響調式的確定。在同一歌節內有時有調式、調性的轉換。③歌曲中襯詞襯腔較多,這使樂句得到擴充,使曲調更加優美。④侗歌一般都押韻,詩行為偶數,韻腳一般在偶數行上。每行字數不定,但必須是奇數。如3777或9797等不同的組合形式,曲調的節奏、結構要與此相適應。

  南部方言區民歌 可分為小歌、大歌、習俗歌與儀式歌3類。

  小歌 侗語稱“嘎臘”,是南部侗歌中單聲部民歌的統稱。大多在青年男女社交的“行歌坐月”時由1人獨唱或2人對唱。用小嗓輕聲慢唱,內容多為情歌,曲調短小,委婉纏綿。其中有用樂器伴奏的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有無伴奏的河歌、山歌等。①琵琶歌:侗語稱“嘎琵琶”,以侗族琵琶伴奏而得名。侗族琵琶有大、中、小3種。以低音大琵琶自彈自唱的稱敘事琵琶歌,唱時穿插說白,由“桑嘎”(即歌師)1人表演多種角色,是一種說唱性音樂。曲目有《秦娘美》、《秀艮與吉妹》等。以中、小琵琶伴奏的琵琶歌,是男青年晚間唱的一種情歌,用小嗓唱,曲調含蓄輕柔。②牛腿琴歌:侗語稱“嘎給”,以牛腿琴伴奏,多為情歌和敘事歌,結構短小,速度徐緩,音色柔美,樂器伴奏與歌聲常構成簡單的支聲復調。③笛子歌:侗語稱“嘎滴”。一般由男子吹笛,女子唱歌,曲調華麗流暢,悠揚動聽。吹奏者運用循環換氣法使笛聲不斷,並為民歌吹奏前奏和間奏,使樂曲結構更趨完整。一般音域在八度以內。還有一種葦笛伴奏的侗歌,稱為“嘎笛套”。④河歌:侗語稱“嘎尼亞”,意為流水歌。結構短小,曲調輕柔質樸,接近口語,節奏比較自由,旋律多級進,音域一般在四、五度以內。⑤山歌:侗語稱“嘎擺進”,意為上坡的歌,在野外演唱。歌詞結構短小,由上下兩句構成,節奏較自由,曲調開朗豪放,唱時用大嗓,有時用木葉伴奏,使曲調更具有山野風味。

侗族青年在唱琵琶歌

  大歌 侗語稱“嘎勞”,是由集體演唱的結構比較長大的民間復調歌曲,流行在貴州的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三江縣部分侗族村寨。南部侗寨都建有形如寶塔狀的鼓樓,是村民聚會、議事、歌唱娛樂的場所。大歌的演唱形式比較隆重,由男女歌隊坐在鼓樓裡唱。歌隊按性別、年齡和一定親緣關系組成,少則4、5人,多則10餘人,由1人擔任領唱。每個侗寨都有自己的歌師,歌師由經驗豐富的長者擔任。侗族少年一般由6歲開始隨歌師學歌並參加歌隊活動。傳統大歌多為領唱與合唱,以同聲合唱為主,近年來有瞭男女聲參加的混聲合唱。侗族大歌有鼓樓大歌、聲音大歌、敘事大歌、童聲大歌等4類。①鼓樓大歌:侗語稱“嘎的樓”,多在鼓樓裡迎接賓客時唱。有的以村寨名為歌名,如《坑洞大歌》,《高僧大歌》,有的以歌詞的韻腳命名,如《嘎景行》。歌詞講究韻律,曲調因地而異。②聲音大歌:以表現聲音和曲調的美為主,又稱“花唱大歌”。襯詞及其曲調是大歌的主要部分,而有內容的歌詞居於次要地位。其旋律常模仿自然界的音響,如流水、鳥叫、蟬鳴,再以和聲襯托,形成豐富的多聲效果。③敘事大歌:侗語稱“嘎所”,為敘事性合唱歌曲,內容多為神話、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傳說等。在音樂上分“嘎錦”和“嘎節卜”兩種。嘎錦采用分節歌形式,多由女聲齊唱,僅在插句和尾腔時用合唱。嘎節卜的旋律比較平穩,多采用五聲音階式級進。每首歌的第1段為序歌,均由歌隊齊唱,終止處有一尾腔。第2段由1、2人領唱,歌隊隻唱一持續低音(通常是主音)襯托曲調,在全曲結束前還有一較長的尾腔。曲調具吟誦性。④童聲大歌:侗語稱“嘎臘溫”,為兒童歌隊演唱的大歌,曲調活潑,音域不寬,歌詞以兒童遊戲或傳授知識的內容,如《小米歌》、《螃蟹歌》等。

侗族的大歌歌隊

  1958年以後,侗族青年突破瞭過去男女不混合編隊演唱的傳統習慣,已經演唱瞭適於表現新生活的男女混聲大歌。此外還有戲曲大歌。

  習俗歌與儀式歌 有踩堂歌、攔路歌、酒歌、賴油歌等。①踩堂歌:侗語稱“多耶”或“耶”,為古老的祭祀歌。侗族敬奉薩瑪神,每年春節要舉行祭祀活動。全寨老少在供神的社堂前圍成圓圈,手牽手邊歌邊舞,因而稱踩堂歌。傳統唱詞以歌頌祖先、祈求豐年和老少平安為主,也可由歌師即興編唱,歌中多出現“多耶”和“耶”的襯詞。②攔路歌:侗語稱“嘎撒困”。侗族於婚嫁、節日相互請客吃酒,客人來時,男女歌隊列於寨前,以各種雜物將進寨路阻塞,相互唱“攔路歌”、“開路歌”等,以歌聲問答,客方回答瞭主方的各種提問後方可入寨。貴州從江龍圖寨仍保留著一套比較完整的攔路歌,有數十首歌曲,曲調豐富,其中一些歌曲帶有多聲部民間支聲復調性質。③酒歌:侗語稱“嘎靠”,包括酒令歌,在請客吃酒時唱。歌詞與北部地區酒歌相同,音樂具有南部侗歌特點。送客歌、分手歌都屬於風俗性歌曲。④賴油歌:侗語稱“嘎拉油”。廣西三江地區盛產茶油,每年收油季節,外寨女青年常常結隊到侗鄉討油,每討一次油,唱1、2支歌,故稱為賴油歌。內容為歌頌茶油豐收,感謝主人盛情等,曲調歡快流暢,是當地一種獨特的風俗歌。

  南部方言區侗歌的音樂特點是:①結構多樣,既有短小的兩句歌,如山歌、河歌、牛腿琴歌;又有以上下句為基礎作變化重復後再加引子及小結尾所構成的琵琶歌和小歌;還有由一些相互有聯系的歌組成的套歌,如攔路歌、踩堂歌等。大歌的結構完整,一般都有各自固定的序歌、3支歌為一組的主歌和尾歌。② 在調式上基本隻用以la為主音的五聲調式,在琵琶歌中有以do為主音的七聲調式,但四度音fa隻作下行經過音和倚音,七度音si隻作六度音的上助音用,此外還有大量以do為主音的五聲調式。③侗族多聲部大歌在聲部結合上具有支聲復調特征,表現在聲部派生性及相互應和或模仿,以及對主句的裝飾、變奏等。

  侗戲音樂 侗戲主要流傳於南部地區。侗戲是在侗族傳統敘事歌謠的基礎上,受漢族戲曲的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約有160多年的歷史。傳統劇目約有70餘個,其中以《珠郎娘美》、《莽子》、《秀艮吉妹》、《奶挑甫桃》等最具代表性。侗戲唱腔主要有“平板”、“哭調”、“仙腔”、“侗戲大歌”等,過場音樂有“起板”、“大過門”、“小過門”等。伴奏以二胡為主。近年來,又改編瞭一些民歌曲調為唱腔,使之日臻完善。

  器樂 樂器有侗族琵琶、牛腿琴、侗笛、蘆笙等。每個侗寨都有蘆笙樂隊,十人、數十人不等。最大的蘆笙約2丈(約6.67米)餘,小蘆笙1尺(約33厘米)左右,還有隻吹奏一個試音的筒卜。完整的蘆笙樂隊音域寬廣,達3個八度之多;音響洪大,氣勢雄偉,夜間能傳聲10裡以外。蘆笙比賽以音響宏亮、整齊和掌握曲目之多而取勝。蘆笙樂曲約有100多首,經常演奏的有30餘首。侗笛為竹制,直吹,吹口加簧片,有6孔,音域兩個八度,有獨特的滑音、打音等裝飾音奏法。此外還有二胡、鼓、鑼、镲等。獨立的器樂曲比較少見,多為民歌伴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專業音樂工作者深入侗族村寨,對侗歌、侗戲進行瞭較為詳細的調查、搜集和整理,曾出版瞭《侗族大歌》、《侗族民歌》等專集。1958年,黎平縣的侗族民歌合唱團曾演唱瞭100種不同曲調的民歌,對侗歌的交流發展起瞭很大作用。侗戲《秦娘美》被攝制成彩色藝術片在全國上映。侗族民間歌師潘老替深受侗族群眾的喜愛。

侗族的賽蘆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