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中國西漢哲學傢、教育傢。廣川(今河北省景縣)人。漢景帝時為博士,授徒講學,採用老學生帶新學生的方式。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應召對策,系統地提出加強中央集權制的主張。遣為江都王相,又調任膠西王相,因恐久職獲罪,病免歸歸傢,著書講學以終。有關董仲舒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著錄123篇,大部分已亡佚。今存由後人輯錄的《春秋繁露》82篇,《漢書·董仲舒傳》載有《對賢良文學策》,其他散見於《史記·儒林傳》、《漢書》的《五行志》、《藝文志》、《食貨志》、《匈奴傳》。

  董仲舒適應漢武帝時代政治上統一的需要,把戰國以來的各傢學說以及儒傢各派,在《春秋》公羊學的名義下融匯起來,建立瞭“天人感應”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依據。在教育方面,他總結瞭秦王朝滅亡的教訓,繼承和發展瞭儒傢思想,為漢王朝的文化教育政策奠定瞭理論基礎。班固說:“推明孔氏,抑黜百傢,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董仲舒認為,“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帝王“受命於天”,故權力隻宜獨攬而不容分割。封建大一統是天地不變的原則。“天不變,道亦不變。”但他指出,政令的統一必須以思想學術的統一為前提。因為儒傢最重視正名定分,最合於封建中央集權政體的需要,所以董仲舒主張以儒傢思想作為統一思想學術的準繩,他說:“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董仲舒這一“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策建議,被漢武帝采納,就開瞭中國封建社會以儒術為“正統”的先河。

  董仲舒一方面認定帝王“受命於天”,另一方面又借假天威,諫勸帝王治國理民要“承天意以從事”。“天道”表現為陰陽,陽主生,陰主殺,陽為主,陰為輔。因此,帝王按“天道”的法則來統治人民,就應當以德教為主,刑罰為輔。“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他又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發,認為人性也是由“天”決定的,提出“性三品”說,把人性分為三等:“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鬥筲之性”。“聖人之性”生來就超過善。“鬥筲之性”生來無善質,後天又無成善的可能。“中民之性”是絕大多數人的“性”(故又稱“萬民之性”或“民性”)。董仲舒認為:“民性”生來有善質而又未能善。因為“民性”先天含有陰陽兩氣:陰表現為“貪”,“貪”是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情欲,其勢“如水之走下”,是產生一切罪惡的根源;陽表現為“仁”,“仁”是一種善質,但它還不是道德觀念,隻是後天成善的根據。因此,董仲舒認為,“民性”在後天有或成善,或成惡兩種可能性。要使“民性”成善,就必須節制其情欲,而情欲的節制,則全賴於帝王對他們進行教化。通過教化,使人民“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又是“天意”決定的。“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五紀”,即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規范。他重視仁和義,尤其強調義的重要性。他說“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也就是說“愛人”必先“正我”。他把“利”看作是“義”的大敵。“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為義者,利敗之也”。因此,要“正我”“為義”,就要不為利欲所驅,做到“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如果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各安於自己所處的地位,不相互爭利,國傢也就可以安定。董仲舒這一套從天道到人性,從人性到道德的教化理論,目的是要統治者對人民灌輸封建道德,加強精神上的統治,從思想上消滅“犯上作亂”的根源。他說“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教化立而奸邪皆止”。

  董仲舒還認為,吏為“民之師帥”,教化的統治術能否推行,關鍵在各級官吏。他要求選用“德教之官”,而不可“獨任執法之吏”,他更反對當時“任子”和“訾選”的入仕制度。他認為選用官吏應以“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為原則。隻有賢能的官吏才能擔當起教化人民的職責。於是他又提出瞭察舉和興辦太學這兩項政策建議。他向漢武帝建議,規定諸列侯和郡守每年在他們管轄的地區內,貢舉賢士二人,以供朝廷考察錄用。貢舉賢能者賞,貢舉不肖者罰。這樣,諸列侯和郡守就會盡心訪求賢才,天下的賢才也就能為朝廷所用。

  董仲舒認為,朝廷求得賢才最根本、最可靠的辦法,是興辦太學,通過教育培養賢士。他對漢武帝說,平日不培養士,而想求得賢士,就像玉不經過雕琢而要求玉有文彩一樣;培養賢士沒有比辦太學更為重要的瞭。太學設在國都,在朝廷的直接管轄之下,聘請高明的教師培養天下的士人,經常地考問他們,以發展他們的才能,這樣,英俊的人才就可以得到瞭。正由於太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受過系統的儒傢經典的教育,選派他們擔任各級官吏,便可以按照儒傢的一套統治術去教化萬民。所以董仲舒認為,太學是培養人才的場所,也是推行教化統治術的一項根本性措施。“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董仲舒由教化提出改革吏治,由改革吏治建議興辦太學,培養既忠君又善於治民的官吏,其根本目的是為瞭維護和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制。他把春秋戰國以來所形成的私傢養士的風氣,發展成由封建國傢統一的養士制度,對中國古代教育是有貢獻的。此後,太學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學府之一。

  

參考書目

 《漢書·董仲舒傳》《春秋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