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狄德羅

  法國啟蒙思想傢、唯物主義哲學傢、教育思想傢。出生在法國朗格勒的一個手工業者的傢庭。童年受耶穌會學校教育,後去巴黎讀中學。畢業後曾為傳教士撰寫訓誡、翻譯書籍和擔任傢庭教師等。1745年,應出版商之聘,主持編纂《百科全書》。。之後,他寫瞭《哲學思想錄》(1746)和《給有眼人讀的論盲人的書簡》(1749),與唯心主義哲學和神學徹底決裂,堅定地站到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立場上,故被反動當局認為傳播“危險思想”而逮捕入獄。但他沒有屈服,出獄之後繼續組織《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並匯集一批激進的革命力量,形成瞭向反動宗教和專制制度猛烈進攻的“百科全書派”。他堅持工作20餘年,終於把22卷《百科全書》這一巨著全部編纂完畢。《百科全書》的出版,打擊瞭法國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思想體系,奠定瞭當時進步的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1773年,他應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請,前往彼得堡,企圖推行開明政治,後感到失望,次年返回法國。在寂寞中度過晚年。

  狄德羅同啟蒙運動思想傢C.-A.愛爾維修一樣,高度評價瞭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世界上的罪惡是罪惡的教育和罪惡的社會制度造成的。他相信,教育在人的個性形成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但他不認為教育是萬能的。他認為教育可以發展兒童良好的素質,或抑制其不良素質的發展,但它不能給予兒童天賦中沒有的東西。狄德羅在充分肯定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的同時,又註意到兒童的素質在他們成長中的地位。基於這種認識,他強調教育工作要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

  狄德羅認為感覺是知識的基礎,知識來源於感官。他形象地說,感官是見證人,理性是法官,見證人隻能提供材料,做判斷的則是法官。他還把觀察、思考和實驗做為人們獲得知識的方法,提出觀察應該是專註的,思考應該是深刻的,實驗應該是精確的。

  狄德羅提倡智力平等。他認為優良的素質,絕不是少數貴族子弟所特有的,天才和美德“出自茅舍裡的要比出自宮廷裡的多得難以計算”。他痛斥法國封建制度埋沒人才,使人民愚昧無知。他提倡世俗化的教育,主張將學校從僧侶手中收回來,交由國傢管理。在學校行政管理方面,他主張實行大學區制,要求改革國民教育制度,反對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提倡人人都有權利享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為吸收全體人民子弟入學,他主張實施普及的、免費的初等義務教育制度。他批判當時法國中學的古典主義傾向,反對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古典文字的學習上,要求改革中學教學計劃,削減古典教育的內容。他提倡實科教育和科學教育,增加現代學科,並把數學、物理、化學、自然和天文學等自然科學列入教學計劃。1775年他為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擬訂的《俄羅斯政府大學計劃》中,還提出瞭設立軍事、工程、航海、農業、商業等高等實科學校,以及藝術學校和政治學校等。他主張通過科學教育,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造精神。為瞭提高中學生的知識水平,他建議利用考試和獎勵,淘汰懶惰的學生,鼓勵勤奮的學生。他重視教師工作,號召教師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技能。他堅決反對僧侶充任教師。

  狄德羅的教育思想,反映瞭當時進步的資產階級的激進的要求,他的民主、平等和世俗教育的主張,對後世影響較大。F.恩格斯對狄德羅作瞭很高的評價,他說:“如果說,有誰為瞭‘對真理和正義的熱誠’(就這句話的正面意思說)而獻出瞭整個生命,那麼,例如狄德羅就是這樣的人。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是《生理學基礎》(1774~1780)和《論愛爾維修〈論人〉一書系統的反駁》(1875)等。

  

參考書目

 曹孚編:《外國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79。

 W. Boyd & E. J. King, The History of WesternEducation,11th ed.,N.J.Barnes & Noble Books,1977.